○ 王丕立
有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等四项大奖的电影名叫《房间》,“房间”在这里有双关义,一方面指身体的居所,另一方面也指心灵的栖息地。
影片中圈禁在狭小房间的母子,七年之后离开暗黑的房间,母亲将拘禁自己肉体的囚笼放入自己心里,她的世界观彻底坍塌。在狭小空间出生的儿子,在母亲爱的浇灌下,渐渐走出了阴霾,他用自己不曾泯灭的童真和爱挽救了母亲。
一般来说,肉体受到伤害的同时精神也在受虐,而精神一旦受损,愈合所需的时间会更长,甚至有的人终其一生再难愈合。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结束漫长的牢狱之灾时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许多灾难中的幸存者最后并不幸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身体虽然躲过了灾难,但心灵却未能幸免。
外人是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遭际的,因此,很多时候旁人的劝诫并不能进入当事人的内心,展开共情的交流很难,只能靠当事人自己想办法求得释然。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我认为这一味“心药”中应当有蕴藉心灵的书籍。可以是美文,也可以是小说,总之读后能给人启迪。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消解、释放内心积聚的“疙瘩”的过程。
在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时,我被其中的一个细节深深打动。灯盏顽皮,父亲老汪对她不免严苛,她淹死在老范家喂骡子的水缸中之后,老汪看到被她打掉的留有灯盏牙印的半块月饼,再也不肯在老范家当私塾先生,而选择了漫无目的西行。
读的书多,我们便会明白,人生有许多不得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于是我们学着跟自己的过去和解,跟不平的命运和解,跟许多爱恨交加的人和事和解。我们的思想慢慢走出了那片狭小天地,心灵一步步感知阳光的和煦和温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解过去,给过往放行,就是放过我们自己。
有一个老阿姨,七十岁了,还恨自己入土多年的父母当年没满足自己买双皮鞋的愿望。那个年代,皮鞋是绝对的奢侈品,老阿姨体谅不到父母的难处,就像许多小孩体会不到父母的困境,以为大人什么事情都可轻而易举地办到。从这一点来说,老阿姨只虚增了年纪,并没获得成长。
一个人越成长越包容,因为他知道人生的局限,知道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自己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坚韧不拔朝梦想奋斗,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向开阔,更有力量包容曾经的苦难。
世人只知关注自己的肉体居所,我认为人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精神居所。一旦精神的房顶崩塌,再华丽的肉体居所也投射不进一丝阳光,聚集不了一丝温热,对那具肉身来说,那就是地狱。而只要我们的精神房间牢固,住在破房子里我们也可以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