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2月18日

我的三孃

□ 陈雪梅

(一)

上世纪初,在贵州高原凯里这个山城小镇,陈家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家养女百家求,陈家无疑是受人垂青、媒妁缱绻的。

到了女大当婚的年龄,大姐、二姐都出嫁了,唯独三小姐有个性,不管是地主老财、资本富农、国民党军官,她都不嫁。她要追求新思想、新文化,走求学之路,独闯天下。

她就是我爸爸的妹妹,我的三孃陈松筠女士。她生于1924年,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译制片厂配音员,离休老干部。解放后,就一直住上海。因在姐妹中排行第三,我们称她三孃。

三孃出生时,中国正处大变革时期。三孃只有一岁零九天我的爷爷就因病离世,我的奶奶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些小生意和手工活,在凄风苦雨中,把四个儿女抚养成人。三孃就是在这样艰苦岁月中,在凯里生,在凯里长。

奶奶常说:“那时你们三孃在家里最小,但心最野,胆最大,心比天高。她不像两位姐姐能帮我操持家务和活计。遇到喂猪、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她总爱逃避,就喜欢唱唱跳跳。”

三孃在凯里上小学时,就特别聪慧。她长得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白皙的皮肤,甜美洋气,能歌善舞,已经显现出自身的文艺细胞。但是奶奶不喜欢姑娘家太抛头露面。她常说:姑娘家,应该矜持致本些才好,太活络、疯天舞地的,大人不喜欢,婆家不好找。

1937年,正是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入侵,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凯里这个弹丸之地,山高路远,人稀林密 ,消息比较闭塞,小镇依然守着平庸和落寂生活。

那时凯里只是一个小镇,属于炉山县管辖,仅有小学没有中学。三孃要好的女同学中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些新思想、新信息。她们决定绝不在山旮旯待一辈子,邀约准备去省城贵阳或都匀市上中学。当时,因为家境不是很好,加上奶奶思想比较守旧,她们的计划没有实现。三孃只好就近到离家30公里的炉山县城的中学就读。

(二)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局势恶化。1938年初,民国政府为了保护和抢救平津地区的教育和文化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受命迁往昆明。据《南渡北归》记载,第三批“湘黔滇旅行团”,有300余名师生组成。随队的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由黄钰生教授领导,成员中包括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等11人。这支文化洪流于1938年3月下旬入黔,途经炉山县并在县城驻扎了三天两夜。

其间,他们走进炉山县的乡村学校、了解苗族风情、清平古文化,使炉山(清平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古城在继明代文化鼎盛后的又一次大碰撞和交流。三孃这时正在炉山,她追求独立自主,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苗头又得到一次浸润和助长。这对三孃以后的思想转变起到很大的作用。

1940年初,三孃为了实现求学的梦想,同时摆脱婚姻的纠缠,毅然离家出走。她偷偷和另外一位女同学结伴 ,几经周折,如愿就读于贵阳师范学校。

时值抗日救国的呼声潮起潮落,影响社会各界。三孃在就读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各种活动。在社会进步团体的剧团中,三孃扮演了《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在《大地回春》《放下你的鞭子》《民族女杰》等反映我国民众抗日救国的剧目中担任女主角,初露她的艺术天分。

1944年秋季,获悉广西桂林在招收艺专学员,三孃赴桂报名参考。但此时日军沿黔桂铁路直逼贵阳。三孃考试未果,贵阳的学校停课疏散,只好回到凯里家中等候续读的机会。

后来,进步团体里的同学推荐,她又去重庆考剧专,谁知当她到千辛万苦到达重庆时,考试期已过。有道是:天助良缘,贵人相助。幸遇著名作家老舍和梁实秋两位先生从中帮忙,由一位姓马的先生给三孃补考通过,她才得以进入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办的“国立剧专”学习。

在剧专读书期间,三孃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坚守初心,求知上进。三孃有幸受业于著名编导杨树彬、洪深老师的指导。在洪深导演的《日出》着演小东西,在杨树彬老师导演的《清宫外史》中演珍妃等。在剧专毕业公演时,她在张骏祥导演的《小城故事》中主演柳叶子。这时,豆蔻年华的三孃,表现十分活跃和出色。这是三孃在良师指导,展露演艺才华的芳华年代。

1947年,三孃由艺专毕业,进入中央电影企业启明电影公司。在《鸡鸣早看天》中担主要角色。1948初年她再转入中央南京电影一厂拍了一批电影。如《乘龙快婿》《终身大事》《再相逢》等,在上海滩反响很大。这一时期,是三孃在电影事业中最红火的年代。

(三)

1945年日本投降。原抗战时期的新四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由此产生解放军苏南军区文工团和苏北军区文工团。1948年苏南军区文工团在无锡招收部分剧专进步校友,三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苏南军区文工团的一员。其间三孃在《赤水河》话剧中担任主角。跟随部队做解放前夕的宣传艺演。这是三孃最难忘的一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据当年比三孃年龄小的战友说:解放前夕,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笼罩。很多中共地党员被逮捕杀害。三孃那时还很年轻,曾冒着生命危险,到他在上海北新泾的家里,通知正在他家里开会的地下党,及时秘密转移。

解放后,三孃分配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译片组从事配音演员的工作。她在八年间为几十部外国片配音。其中在12部影片担任主要配音演员。如《党证》《巴甫洛夫》《伟大的十月》等。

1958年,三孃重回上海电影厂剧团工作。参加了由陶金导演,与乔郅、林彬、苏曼意、路明等演员联袂的《热浪奔腾》,在剧中扮演了朱风仙一角。还参加了话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海上花园》等的联合演出。

改革开放以后,三孃重回到电影剧团。1978年参加峨眉山电影厂《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的拍摄,在片中饰演了图书管理员。1983年参加《杜鹃声声》的电影拍摄,饰演陆母。此后,三孃因为身体原因,息影至离休。

三孃除了从事戏剧、电影、配音等演艺表演外,还热爱影评写作。在电影专业杂志《大众电影》《电影评论》上经常发表电影点评赏析,如《张瑜、郭凯敏表演侧记》《张瑞芳谈表演》等文章。

1984年三孃光荣离休。但她仍笔耕不止,撰写诗歌散文,寄情丹青,有好几副国画被电影家协会录用于《影人画册》。

(四)

三孃离休后,我先后几次接她到南京小住,或抽时间去上海看她。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情结,念念不忘凯里。她说:1958年接受一部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故事片《苗家儿女》的主演A角。在广西大苗山拍摄外景时,被当地如同家乡凯里清水江一样清澈的天然环境所陶醉,情不自禁地到河中游泳。四月乍暖还寒。由此,自己患上重感冒高烧多日不退,只好由B角替换A角。谈起这次失误,她表示是她一生最大的遗憾。

在离休的日子里,三孃一直想用余热为出生于苗族地区的家乡做点什么。于是她多次往返于贵沪之间。记得1994年,三孃这时已入古稀,回家住了半年多,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或创作、或宣传。

她走进苗寨台江县参加龙舟节活动,参加凯里农历六月十九爬香炉山的苗族对歌节,听录苗族青年男女唱山歌、对飞歌、摇马郎的内容,还到凯里的周边苗寨去采风,到州、市有关部门交换苗族文化,商榷电影表演艺术。

三孃她从小立志高远,一生追求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坚持走自己选定的演艺之路。她朝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学习充实,尽力完善了自己的人生,活出了女人的自信和高雅。

1994年12月24日的《凯里报》刊登的文章称“陈松筠女士这些辉煌成就,使她得以载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这些成就对于一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从山沟走出去的山妹子来说,简直遥不可及,但陈松筠女士都一步一步地做到了。”大家都称她是“山沟飞出的金凤凰”。

我的三孃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和获得过什么大奖,但她热爱电影事业和执着追求演艺事业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和改变。她像一支蜡烛,默默地燃烧,为了演艺事业奉献了一生。

--> 2023-02-18 1 1 黔东南日报 c209964.html 1 我的三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