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年荣
古州,今榕江,古来偏居黔省东南一隅,《古州厅志》(清光绪五年撰)载曰:“古州有里外之分,里古州历代俱为化外生苗。”清雍正八年(1730年),古州设立古州厅,隶黎平府,始通声教,进入史籍。古州风光独秀,田土饶泽,由于当时水路(都柳江)交通的极大优势和便利,古州于乾隆年间迅速步入社会经济的繁盛时期:石城巍峨,街巷纵横,商贾云集,货积如山。
“环山皆木,伐之箍之,浮牂牁江(都柳江)达于粤,十倍息;厅之北,斩阴木,出清水江筏于楚,亦十倍息……苗种秫(高粱),五月种,十月获,粘性耐旱,高坡宜之;汉种稻,水田宜之;种桐茶榨油,种苞谷薯芋为伐山者之食;产药材,识者掘之;山有兔鹿猎之;水有鱼虾渔之;凡菜蔬果蓏之类蕃以衍,亦乐国巳”(见《古州厅志·物产附禀》)。”古州的林产品、农产品、山货等由都柳江运往两广沿海,而两广沿海的盐巴、百货、手工业品等物资又溯都柳江运至古州进而销往黎平、三脚屯(今三都)、八寨(今丹寨)、丹江(今雷山)乃至都匀。在此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为了商业的发达,物资的交流,生意的往来,古州的会馆应运而生。会馆派生了古州的十大码头,会馆与码头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铸就了古州深层的会馆文化和码头文化。时至今日,随着现代陆路交通的飞跃,古州十大码头绝大多数已成云烟而只存在于榕江人的美好记忆之中,但古州的会馆依旧香满人间。
古州的会馆,屈指数来,共有九大会馆:两湖会馆、广东会馆、五省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浙江会馆、四川会馆、福建会馆、粤西会馆。
两湖会馆
两湖会馆位于今榕江县城古州镇五榕南路,即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古州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下河街(街心青石板铺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木楼青瓦,雕窗画壁,山墙嵯峨,翘角重叠,颇具江南水乡风韵),坐西向东,为高封火山墙(马头墙)四合院式木构青瓦顶建筑,“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见光绪《古州厅志》)。”为定居古州的湖南湖北同乡(多为商贾)集资所建。
会馆通面阔21米、通进深58.4米、占地面积1226.4平方米,自东向西沿中轴线由高门墙、戏楼、两厢(大天井)、前殿、小天井、正殿组成。
又据《古州厅志》、现存古州碑刻及榕江有关史料载文,两湖会馆于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兵燹,光绪初年重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攻占榕江设一纵司令部于此,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立广西大学因日寇侵占广西而迁入榕江,设教室、实验室于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榕江突发特大洪水,会馆南北山墙倒塌,内中戏楼、厢房、前殿、正殿尽皆圮毁。两年后,邑人左秉钧、张德馨等为首筹款,重建正殿。1958年前后,榕江木器社搬入馆内。1966年文革初,大门牌楼式门墙上的彩绘彩塑全被打毁。2018年,榕江县人民政府斥巨资按原貌重修两湖会馆。
1998年12月,两湖会馆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会馆(榕江红七军一纵司令部旧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始称粤东公馆,民初称两广会馆,附设广庆宾馆),位于今古州镇五榕中路即城外古街中河街西侧。光绪《古州厅志》载曰:“(馆位于)大东门外中河街,乾隆年(1736—1795年)建,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会馆为百货公司占用。2018年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将会馆按原貌修复,巍峨面世,成为榕江古州现存会馆中最辉煌的会馆之一。
会馆坐西向东,为四合院式封山码头墙穿斗木构青瓦顶建筑;通面阔16.2米,通进深51米,占地面积826.2平方米;自前至后由山门、戏楼、两厢(天井)、丹墀、正殿组成。
山门,进深2.1米,砖砌木构四排三间重檐歇山青瓦顶,拱背山墙,四方廊柱,正开三门,中门为大,金字额书“广东会馆”四字。
戏楼,木构二层四角歇山青瓦顶,底层为过道,进深6.5米;二层为戏台,面阔4.8米,正立面饰红色挂落;台左右均与两厢相通相连。
两厢,各为木构二层青瓦顶,通面阔23.9米,进深4.2米,下层为吊脚空间,二层为摆酒品茶听戏雅座,设有雕栏。两厢之间的天井,面阔6.1米,进深18.3米,青石板铺墁,中置雕花太平缸。
2009年9月,广东会馆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广庆宾馆,为广东会馆的附属建筑,位于今古州镇五榕南路69号(即清代古州城外中河街两湖会馆北约50米处),建于光绪丙申年(1896年),坐西向东,面临大街。广庆宾馆为清代古州唯一的集祭奠神灵、接待宾客、洽谈商务为一体的商务馆舍,为古州会馆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1998年12月该馆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位于“大东门外中河街(今古州城外五榕中路菜市脚),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光绪元年(1873年)重修”(见光绪《古州厅志》)。
会馆坐西向东,青砖窨子式,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2米,通进深32米,占地面积384平方米;自前至后由门楼、两厢(天井)、正堂组成。
会馆历尽沧桑,清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兵燹,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广西大学借为教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洪水冲坏门楼,1966年即文革初,被人为毁坏门楼两侧的马头墙,馆内彩绘被 人用石灰涂抹,1993年因建设街道而惨遭拆除。现存会馆北山墙及与之相连的残破门墙,长20.1米、高7.5米,墙上残存彩绘壁画五幅。画幅最大者1.65米×1.47米,最小者1.47米×1.47米,每幅壁画均有对联映衬两边。壁画一,画面内容为“黛玉葬花”,配联“后视今犹今视昔;肉胜竹如竹胜丝”。壁画二,内容为“账簿契约”,配联“座有嘉宾尊有酒;云想衣裳花想容”。壁画三,内容为“游方术士”,配联“古往今来只如此,才子佳人信有光”。壁画四,内容为“铁拐李”。壁画五,内容不详,配联“目过成色耳得为极,情来似赠兴往如答”。
壁画内容和对联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0年10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会馆
浙江会馆今已无形,仅见蒋仲良(民国初期榕江商界知名人士)文《榕江五省馆的修建和商会的成立》载:“浙江会馆(原址在北门内)。”据实地调查,蒋仲良、李登科等老人于民国初期亲眼所见浙江会馆遗址,并知从光绪初年始,(各省商家在古州)复修在动乱岁月被毁坏的本省会馆,不几年,湖南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等五个会馆先后修复,只有浙江会馆无力修复。(此后为解决各会馆间的纷争),决定由湖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五个会馆在战乱中被毁的“诚省社”原址上修建五省会馆,经费由五个会馆按经济情况分配负担。民国三年(1914年),成立(榕江)县商会,五省馆即为商会会址。县商会成立以后,五省会馆的作用,就逐步被商会所取代了(见蒋仲良文)。也就是说浙江会馆已彻底消失了。
浙江会馆的建筑年代可能在乾隆末期或嘉庆年间。据实地调查走访,该馆不建在当年繁华的古州城外商业街(河街),而建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人流较少又不近码头的“北门内”,原因是浙江商贾来古州较晚(乾隆末期或之后),而财力又较薄弱。道光初年,会馆毁于火灾,故光绪五年所撰《古州厅志》已无记载,而光绪初年又“无力恢复”,只好“搭偏”与人共建五省会馆以维持生计了。
至于浙江会馆的形制,在调查中,多数老年人回忆:听上辈老人说“可能是简单的窨子式而已”。
五省馆
五省馆,位于“大东门外中河街,光绪三年重修”(见光绪《古州厅志》,应为光绪三年建,笔者注),其具体位置,蒋仲良(民国初期古州商界知名人士)的《榕江五省馆的修建和商会的成立》载述:“(五省馆址即)在战乱中被毁的‘诚省社’原址,即民国三年成立的县商会会址。”生于民初的李哲、李登科等老人说五省馆在中河街广东会馆斜对面。今日健在的80岁老人刘景明(其弟刘景焕)证实:“现今我家所在的地址就是五省馆址。”
据古州老年人回忆,五省馆为青砖窨子式,通面阔约12米,通进深约26米;占地面积312平方米;四围高墙,内有两厢和正堂;由前至后沿中轴线由门墙、两厢(天井)、正堂组成。
门墙,青砖构筑,高约10米;两山为三阶马头墙;正立面墙脊悬砖三叠出水,青瓦覆顶;正中重檐庑殿顶;墙面中开大门,门额出砖饰瓦檐。
进门有雨檐,设天井,进深16米,青石板铺墁。南北两厢开间各16米,进深4米,穿斗木构青瓦顶。
民国三年(1914年),古州厅改为榕江县,成立县商会,五省馆即为商会会址。县商会成立以后,五省馆的作用,就逐步被商会所取代了。
五省馆今已无存,其遗址上有刘家建房居住。
贵州会馆
贵州会馆又称文昌宫,位于今古州镇五榕北路今特校址,《古州厅志》载:“文昌宫,小东门外上河街,系贵州会馆,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
会馆坐西向东,三合院式,南北均为青砖高墙,背靠古州厅城墙;主体建筑分布基址,通面阔37.8米,通进深42.4米,占地面积1602.7平方米;基址后部往北增加地基一方,面积292.8平方米(其上原建厨房厕所),会馆总占地面积1895.5平方米。会馆自前至后由高门楼、天井、两厢、正殿带文昌阁组成。
门楼(亦称“山门”),通面阔12米,通进深8米,气势较为宏大,三阶马头墙穿斗木构两坡青瓦顶,通高10米;正面大柱雕枋,柱下有青石雕狮承托;门开三个,中间为大,朱漆金钉,青石门槛,颇为气派。
天井方阔,面宽21.8米,进深24米,青砖铺墁。
两厢,各六排五间,穿斗木构青瓦顶,通面阔26.4米,通进深8米,用以存货及工役做工住宿。
正殿,通面阔20米,通进深8米,穿斗木构六排五间歇山青瓦顶,大柱雕枋,鹅颈弯檐,格扇门窗,石雕柱础。门前六级青石台阶。明间供奉神灵,木雕彩饰,栩栩如生。
文昌阁,在正殿南侧,方型高台,面阔8米,高2米,青石围砌,有石级可登。台上建阁,八柱三重檐八角攒尖顶木构建筑,葫芦宝顶,内悬藻井八方,彩绘乾坤八卦。
馆内古木三棵,花坛两排,枝繁叶茂,风清花香。咸同年乱,古州河街,惨遭兵燹,此馆躲过一劫。清末民初,生意顺达,门前码头,货船如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立广西大学因日军侵广西而迁入榕江,设教室于此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洪水毁坏北墙。1963年,城关三小入内,馆内正殿改建砖木结构三层楼歇山青瓦顶教室,右厢房改建教师宿舍。1966年门前两石狮不见踪影;约于1978年文昌阁被拆毁;1981、1982年为榕江二中教室;1985年、1986年为四小教室;1987年复为三小,会馆其余建筑渐次拆毁;1996年,榕江特校搬入,建校、上课至今。
四川会馆
四川会馆位于今古州镇古州南路大街西侧,“光绪十三年建”(见光绪《古州厅志》),为四合院式封山马头墙穿斗木构青瓦顶建筑,通面阔16米、通进深47米、总占地面积752平方米;坐西向东,沿中轴线自前至后由门楼、戏楼、两厢(天井)、寄香祠、正殿及厨房厕所组成。
门楼,青砖砌墙,八字外开,高10米,通面阔16米,顶为砖砌庑殿顶,覆小青瓦;墙面中开大门(石库门,石门限)门额凹墙为匾,横书“四川会馆”四个大字。
正殿前,北山墙上原嵌石碑一块,为“永远流芳碑”,高1.74米,宽90厘米,落款为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六月中浣吉立,载述“馆创自光绪中年,为乡先达陈观察、张军门辈所创造……久为风雨飘摇,丹青剥蚀,厨房厕所,倒塌无存”。民国庚午年(1930年)“幸有同乡国军少将二十五军二师六团仇团长禹九”来驻榕城,“慨然捐助小洋四千毫”,使该馆得以多次维修。
1940年,国立贵州师范将该馆作为校办工厂,学生在内纺纱织布、打铁、造纸、造粉笔等。1944年,广西大学迁入榕江,设总务处、图书馆、实验室于该馆。1951年,该馆正殿被改装,正面封以砖墙作为榕江商业局盐巴仓库。约于1968年后,会馆渐次被拆改建,今仅存基址。
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亦称“天后宫”),位于“城内卧龙冈下(即今古州西环南路民族中学大门牌坊右后侧),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见《古州厅志》)。”
馆依山而建,四合院式封山马头墙穿斗木构青瓦顶建筑,基址布局为上下二梯级,通面阔40米,通进深34米,建筑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坐西向东,由前至后为山门、戏楼、两厢(中庭)、正殿组成。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榕江遭受特大洪灾,水进正殿,山门受损。1962年,始为榕江中学学生宿舍,1965年始为县盐业公司盐库,1973至1982年间,因先后两次建榕江中学教师宿舍,天后宫被渐次拆毁。
粤西会馆
粤西会馆,“旧迹在南门外炮台角(见光绪《古州厅志》。”炮台角即今中河街两湖会馆下隔壁周家后屋基址,当年此基址坐北朝南,面临由南门折转场坝头的街道,街南侧为一坝水田。当年此街住户虽然偏少,却是古州城南门出场坝(古州校场坝)、将军岩街及码头、鸡鸭街、大河口码头以及水师营等地的交通要道。粤西会馆商家之所以选址于此,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晚来古州,等形成一定气候欲建馆时,河街上下已无基址;二是看重将军岩码头和大河口码头,馆址离两处码头皆不算远。
咸丰五年(1855年),苗民义军“火烧城外河街”,祸及粤西会馆。光绪初年,在古州经商的各省会馆渐次修复,粤西会馆“无力修复”,仍为废墟,因而在光绪五年余泽春等人撰修《古州厅志》时,只能略写一笔:“粤西馆旧迹在南门外砲台角。”
约于民国五年(1916年),粤西会馆并入广东会馆,因之广东会馆在民国初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人称为“两广会馆”。
古州,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张广泗率官兵深入千里苗疆,野蛮征服苗民,雍正八年设立古州厅(“新疆六厅”之一),于乾隆年间重农扶桑、开河利航、创建会馆以来,风雨历近三百年。古州九大会馆于中见证了古州历史的荣辱兴衰,见证了古州商业的劲力发展,还带来了江南水乡经典的明清建筑模式和沿海地区的先进生产力、手工制品及生活必需品食盐,当年古州的“小南京”美誉,就是对清代古州及民国初期的会馆文化和码头文化的高度颂扬。此外,湖广、江浙、福建、四川等地汉族人口的大量涌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铸就了今日文明富丽的大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