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哲 韦启悬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深化农村改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是我们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黔东南州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重视农村改革,积极推出一批创造性改革举措,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即日起,本报将推出《黔东南经验》系列报道,聚焦我州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新的春天,黔东南大地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2月的清晨,榕江县车江大坝白雾笼罩。榕江县阳光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监事长石珍和社员们在蔬菜基地里欢快地穿梭着,采摘最新鲜的蔬菜。
“在‘三社联建’的赋能下,农信社给我们记账,规范财务管理,供销社负责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合作社只管安心种蔬菜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管。”石珍乐呵呵地说。
石珍口中的“三社联建”,便是我州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出的创造性改革举措,在全州推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合作模式。合作社重点组织好农民,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动员村民入社参与项目,或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返租倒包”给农户实施;信用社重点组织好资金,负责产业项目贷款,并帮助合作社管理财务(记账);供销社重点负责前端的农资供应和后端的产品销售。
作为服务和联系农民最广泛、最紧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是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为有效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选择不精准、财务管理不规范、生产资金不足、农资采购成本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窄”等难点痛点问题,黔东南州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全州8675家合作社开展摸底调查工作,确定选取其中1000家产业基础较好的合作社,探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信社+供销社”的“三社联建”合作模式。
2021年9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下发《黔东南州“三社联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在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扶持、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指导服务、加强示范引领上,以优示范、由点到面,推广这一模式经验。
“对不起,实在是没有货了。”2月17日,镇远县蕉溪镇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元福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要是放在以前,哪敢想这样的美事?”不仅仅是姚元福合作社里的鸡蛋,镇远县众诚联合社其他合作社养殖的鸡、鸭、牛、羊等禽畜,样样都受到消费者青睐,订单源源不断。
引导合作社、供销社、农信社互联互建,不仅激发了农村产业新活力,也拓宽了当地高品质农产品外销渠道。这便是镇远县蕉溪镇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三社联建”示范点的样板之一。
在“三社联建”模式中,主要核心是通过“合作社+信用社”,农信社充分发挥“财务指导员”和“产业宣传员”的优势,补全了合作社发展中的管理短板;通过“合作社+供销社”,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指导员”和“销售指导员”的优势,补全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短板。
——当好“党建指导员”,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农民合作社建设。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到非公企业、合作社指导企业规范提升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精准选择产业、完善组织机构与相关财务制度,并在产业谋划、财务管理、产品销售、融资需求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进行座谈沟通,推动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突破合作社发展瓶颈。
——当好“产业宣传员”,让产业选择更精准。过去,许多合作社未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而是盲目跟随周边邻村合作社的产业来发展,由于产业选择不准确导致合作社生产经营失败。如今,在农信社“产业宣传员”的宣传下,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了“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合作社的产业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当好“财务指导员”,让财务管理更规范。过去,许多合作社账务混乱、不明晰,摸不清“家底”。如今,有了农信社“财务指导员”的指导,不仅提升了合作社会计的“记账”能力,算好了“盘子”,还让财务管理更规范,发展内生动力更足。
——当好“农资指导员”,让农资采购更便捷。过去,合作社需要的农资都是自行到市场上采购,不仅价格偏高,质量还没有保证。如今,“农资指导员”对各合作社农资需求进行统计,采取团购方式向有资质、质量好、信誉佳的品牌方进行统一采购,降低了合作社投资成本。
——当好“销售指导员”,让销售渠道更宽广。合作社选对了产业、找准了路子、生产出了农产品,关键还要卖得出去变成“票子”才可以。“三社联建”后,供销社通过建立农资和农产品供销服务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农资采购信息、农产品总体产能及销售供应信息等,增加了农民合作社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大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大力发展电商销售拓宽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以“实体+电商”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方式,助推“黔货出山”。
通过改革探索,“三社联建”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作用,而且有效解决农村产业项目融资难、销售难、利益联结不充分、技术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构建了契约型、股权型、分红型联结关系。
据了解,2022年我州选派“党建指导员”“产业指导员”“财务指导员”“农资指导员”“销售指导员”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辅导和服务10600人(次),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问题。同时为农民合作社提供农资服务1585次,帮助农民合作社节约采购资金216.22万元,帮助943家农民合作社销售农产品6526吨5547万元……
农民是振兴乡村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只有凝聚起乡村命运共同体,调动起全民的共建合力,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大家加把劲儿,忙完这两天就发工资啦……”在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食用菌基地,村党总支书记黄俊榜扛着木耳筐边走边吆喝着,村民们笑盈盈地忙着采摘、装箱、打包、搬运。
黄俊榜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这得益于‘三社联建’带来的实惠。现在订单式销售,我们只管加油生产。”
在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水城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红菜薹正是市场上的“稀缺货”,村民们在菜地里来回穿梭,采摘、称重、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正值红菜薹采收期,平均收购价每公斤最少五元,天天都有商家到这里来收,不愁销路,这都是农信社和供销社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说,以前产品销售难度大,现在有了供销系统、农信社黔农云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合作社销售渠道就更多了。
自2021年9月以来,黔东南州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和推广“三社联建”改革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全州完成联建合作社1034家,创建“三社联建”示范社 322 家;参与联建的 1015 家合作社总资产规模17.4亿元,年产值8.33亿元,经营收入5.66亿元,利润 1.7亿元;利益联结带动已脱贫户 55486 户,返利分红金额 3885万元;劳动就业带动 255618人次,劳务支出金额1.19亿元;合作社及法人、社员贷款余额 5.97 亿元。
如今,“三社联建”工作已经成为黔东南州“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已逐步呈现良好的综合效应,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串起了乡村“奔富链”。
短评:
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解放思想,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聚焦小切口,创造大改革。”黔东南州创造性提出的“三社联建”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作用,有效解决农村产业项目融资难、销售难、利益联结不充分、技术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而且构建了契约型、股权型、分红型联结关系,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成为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的金钥匙。
深化农村改革,农民是最直接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因此,农民叫好的改革最“硬核”。
“三社联建”模式经验,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农民所盼、民心所向,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得以不断产生。
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乡村,正带给人民更多想象和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