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映璇
一
“婆婆有些不行了,赶紧回来,送婆婆回老家去。”
一大早,便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催醒。电话那头,爸爸低沉地说着。
婆婆103岁了,各个功能器官已运转到极限。
我一边联系车辆,一边默默地祈祷:“婆婆,您一定要坚持着,等着我再给您洗一次澡。”
婆婆自上了年纪,在外工作的我便“承包”了给她洗澡的活,10多年来,哪怕工作再忙,隔三岔五也要抽时间回家。每次洗澡,婆婆都要说上一句“麻烦了”。
车子疾速行驶,窗外春意盎然,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熟悉且身板硬朗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是我80岁的婆婆在务农活。“自己种的菜好吃,多带点回去,人到货到。”“人到货到”是婆婆的口头禅,每次回老家,婆婆总是要采摘很多新鲜的时令蔬菜让我带回家,我的不情愿也总是被婆婆的这句“人到货到”击破。
春风吹来,熟悉的身影被吹散,我在心底呼喊着:“等等我,我们还没有洗澡呢!”
“姐,姐,下车了。”网约车师傅连唤几声,嗓门一次比一次大。
拉开车门,我三步并作两步飞奔上楼。
二
进了屋,看见婆婆在“宝座”上斜靠着。如往常一样,我凑到跟前,轻声喊道:“婆婆,婆婆……”任凭怎么喊,婆婆都没有回应。
“我们来接婆婆回老家。”在众亲戚的帮忙下,把婆婆背上了车。我将婆婆的身子依靠在我怀里,犹如我儿时撒娇依偎在她怀里一样。“呼,呼”的气息声好似在作答:“我已享受到了四代同堂的欢乐,能有这样长的寿缘,知足了。”
“你婆婆心好得好,哪家大事小事都去帮忙,又会治病,特别是‘挑腱’,没得讲的。”一路上,来接的亲戚们直夸婆婆。
“挑腱”是婆婆的拿手“绝活”,非常神奇,至今我也没搞明白,凭着一节干辣椒、一把剪刀、一根针、一撮盐就能把因劳作不慎闪到腰肩颈的寨邻治好。婆婆从不收取一分报酬,但家门口时常像变戏法似的多了姜葱蒜、瓜果蔬菜等东西。
婆婆是外乡人,结婚了才到老家来居住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许多,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饿饭年代,我会做坛子菜、蕨粑这些,一家人没饿到哪样,有时候还分给没有东西吃的人家。人啊,不管哪个时候,都要心好。”婆婆精神好时,最爱跟我摆过去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好,你们两姊妹有工作,我也有高龄补贴,县里的领导都来看我,我这辈子值得,值得啦。”婆婆说到变化,总是兴奋不已,而最令婆婆自豪的还是县里每年的高龄老人慰问,每每向亲朋好友提及此,眼里都放着光芒。
“婆婆,我们到家了。”我跟婆婆打着招呼。车外,自发前来迎接“老寿星”回家的寨邻们已等候多时。
老家房屋许久无人居住,但是屋里屋外干净整洁,这都是寨邻的“功劳”。
三
屋里的炉火生得旺旺的,我们把婆婆舒舒服服地放在炉火旁的座椅上。可是这样的温度还是不能让婆婆的脸上泛出一丝丝的红润。
“三太是不是挂欠她那张床。”不知是哪个亲戚说了一句。因公公在家中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这样亲切地唤她。
床,那张陪伴了婆婆大半生的婚床。同时,也是我和妹妹童年的温床,也许床就是婆婆弥留之际最后的念想吧。
我们轻手轻脚地把婆婆移到了她的婚床,开起电热毯,总期望被温暖着的婆婆会奇迹般地睁开眼。
“快把脚放到我这里来,感冒了要被‘打整’喔。”“打整”是民间常用来给小娃娃治感冒的方法,用煮熟的鸡蛋与姜、葱、蒜、银圆等包裹在一起从头滚到脚,滚在身上热乎乎、痒梭梭地,所以我们很不喜欢被“打整”。但也很庆幸,正是这一民间偏方,我和妹妹从小到大从没因为感冒打过针,吃过药。
我与妹妹睡觉时经常在被子里做“小动作”,一听说要被“打整”,马上安分下来,这时生怕我们着凉的婆婆一把抓住我们两个的脚紧紧地夹在胳肢窝,在那个没有电热毯的年代,婆婆的胳肢窝是我和妹妹的安乐窝,温暖着整个冬天。
“今天哪个乖,晚上就赶蚊子。”赶蚊子是夏天里我和妹妹最爱的,尤其喜欢婆婆的棕拂子,拿着棕拂子一甩,很有神仙的感觉。但我们也有贪玩的时候,没把躲在隐秘角落的蚊子撵走,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就来“偷袭”,而婆婆总是轻轻地将它们消灭。
取暖物品五花八门的今天,我们却束手无策,不再能用温暖留住婆婆。
四
“咳,咳。”两声急促的咳嗽声让婆婆的胸脯快速收缩,脸色瞬间变得蜡黄,快速收缩的胸脯渐渐放缓,慢慢减弱,2022年3月22日晚11时,婆婆停止了呼吸。
“水,洗澡的水来了。”亲戚端着用艾叶熬的水小跑过来。
“婆婆,我给您洗澡,我再给您洗一次澡。”余温存留的婆婆身体软软的,我轻柔、仔细地给她擦拭着。
在众亲戚的帮忙下,不一会就给婆婆收拾妥当,已成蜡像的婆婆安静地躺着,慈祥的面容像熟睡了一样。
堂屋香火神位上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婆婆在走完人生的旅程后,前往另一个世界与祖辈们重聚。几十年前,在这个堂屋里,婆婆将老祖们送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家中两个老人一周内相继离去,公公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因故在外,按照当地风俗,有很多仪式需要男丁来完成。正当大家犯愁时,婆婆毅然拿过孝棍铿锵有力地说:“我是媳妇,也是崽,这个孝棍我来杵,劳烦大家了。”话毕,“咚”的一声,向众人跪下。就这样,婆婆将两个老人的后事简单、体面地料理妥当。
今天,我们在这堂屋里为婆婆送行。
“三公、三太这一生,虽然只有一个姑娘,但有你们一家人的照料,很圆满了,你们的孝心是我们的榜样。”当我和妹妹代替年过七旬的爸爸、妈妈完成风俗仪式时,寨邻们竖起了大拇指。
出殡那天,寨邻老幼们一早便来送婆婆,年轻力壮的男丁们抬棺木,女眷们陪送。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年轻力壮的男丁们抬着婆婆朝着“归宿地”前行,看着渐渐远去的婆婆,我深深地跪下,心怀眷念地哭喊着:“婆婆,我还想给您洗澡,不麻烦的。”
谢谢婆婆40多年的陪伴!是婆婆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孝亲敬老的意义,婆婆留给我们这个家豁达乐观、勤劳坚韧、乐善好施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世代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