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周森平
岑巩,古名思州,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史学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岑巩,由于文化底蕴深,传统节日众多,而春社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在思州大地上流传已久。
春社,作为一个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民社为农历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民间不可多得的传统节日。
岑巩大部分地方过的是民社,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有做庙会行船送瘟神的习俗。每年二月初二这天,每个村寨都会轮流派人到每家每户去凑香烛、钱米,并请道士先生到庙堂做法事,扎游船送瘟神。这时,你只要到岑巩农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将捆好小小的一挑柴、一盘和着茶叶的米、与道士先生印制的瘟疫牌一起放在左边六合门前的凳子上。这些东西要等道士先生到庙堂做完法事后,领着一队人马,敲锣打鼓,抬船行走时,才挨家挨户地收放在船里,以示将瘟疫带走,祈求免除灾疫。当游船挨家挨户都走完后就化船。化船后全寨每户一个代表集中在庙上吃一餐,借此机会大家聊聊天、谈谈心,或商量寨中要事,或话家常。猜拳声、谈笑声、爆竹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直到夜幕降临,承头主事的人才将吃剩的饭菜平均分给大家,以保全寨老少上下平安健康。
过去,岑巩过春社除了庙会行船送瘟神的习俗外,还有对歌的习俗。对歌既是过社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个婚介平台。每年春社到来,邻近寨子的女青年涂上胭脂,抹上雪花膏,或浓或淡,尽情打扮,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结伴而出,襟飘带舞,如同仙女下凡。男青年首先是弄个好发型!穿着阳光帅气,一个个精神抖擞,风度翩翩,兴致勃勃好似参加某种隆重的盛典一样。打扮好后,各自将自家蒸煮好的社饭打包带到邻近的山坳上对山歌。男青年将手放入口中,清脆的哨音荡漾在山间,接着就是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于山间溢出,彼此间未见其人,便先闻其声了。只要听到声音后就知道有人来了,于是就对起歌来了:
“山歌好唱口难开哟,林檎好吃树难栽呕,白米好吃田难种嘞,细鱼好吃网难开咦。”
“哪个教你山歌好唱口难开唉,哪个教你林檎好吃树难栽唉,哪个教你白米好吃田难种嗡,哪个教你细鱼好吃网难开唉。”
“歌师傅教我山歌好唱口难开唉,栽花娘教我林檎好吃树难栽唉,庄稼汉教我白米好吃田难种嗡,打鱼郎教我细鱼好吃网难开唉……”
这样你去我来,直到傍晚,遇上心仪的人就把带去的社饭给心仪的姑娘送去。如果姑娘不同意,她就不会收下男青年送来的社饭,如果姑娘同意,不仅会羞涩地收下男青年送来的社饭,还会拿着盒饭扭头就往家里跑,这时男青年见状,便觉得有戏,赶紧追过去,男青年拼命追,女孩拼命跑,直到男青年追到女孩子,女孩子会将自己带来的社饭赠送给男青年,这就算是两相情愿,情定终身。由于春社对歌后男青年要跑去追女孩子,所以过社也叫“过射”(跑的意思)。由于春社对歌男女互相赠送社饭后,就表示双方情投意合,因此社饭自然成了思州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了。
岑巩过春社,还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所谓的“新坟不过社”就是要在春社前给新坟扫墓挂青。一般祭祖多在三月清明和七月半鬼节,尤其是清明扫墓挂青,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意在缅怀祖宗和先人,给他们献上祭品。新坟不过社,按照思州风俗新坟清明祭扫要在春社日之前。给新坟(新亡三年内)祭扫要在春社前。对于去世未久的人来说,他们刚到阴曹地府孤独无依,势单力薄阳世亲人捎去的祭品总会被别的野鬼抢夺。而社前是冥界的法定的接收日,在这段法定的时间给新亡的人所捎去的祭品,新亡人才能悉数收悉。挂社青时,敬献鲜花,摆上供品,泼酒水,以及插上清明标,给去世的人鞠躬或磕头。同时给新坟去除杂草,和去世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以表达浓浓的怀念之情。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田野里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随着季节逐渐变暖,田间、地头各种野菜及树木也慢慢返青长出嫩嫩的新芽。每到这个季节,人们有成群结伴到乡下游玩、挖野菜吃的习惯。乡亲们说这叫尝鲜吃春,因为一年里这个季节,野菜刚长出的新芽营养最丰富,味道格外鲜美。于是成群结伴的吃春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是提着竹篮,或是背着背篓,一起涌向山野,去采撷春天的美味。特别是用蒿菜与野葱蒸煮的社饭清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岑巩做社饭必须要有:糯米、腊肉、干豆腐、黄豆或花生、蒿菜、野葱叶等食材。做法较为讲究,采摘蒿菜时特别讲究:老了,渣太多,嫩了,全是水,适中即可。采来的蒿菜要洗净切细,再用水浸泡揉捏挤出苦水并炒干,捏成团以备用;挖来的野葱洗净,摘去根须、葱头与黄叶,后把绿色部分切细装入盘中备用;腊肉与干豆腐切成颗粒再与黄豆或花生炒至干燥,最后将这几种原料搅拌均匀,用蒸笼蒸熟,或用锅子煮熟,做出的社饭更是美味十足。
岑巩关于“社饭”的来历,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以前有一皇帝大酒大肉、山珍海味吃腻了,总觉得吃什么都没有胃口,于是就下旨,命人在民间给他找厨师为他做可口的饭菜。每十天一个厨师,厨师们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可办的还是离不开大酒大肉、山珍海味,直到换了四个厨师,皇帝仍旧不合胃口,毫无食欲,就命人将前面的四个厨师都打入大牢。第五个厨师多方面分析,自信满满地说:“我能用自己的烹调技艺做出皇帝满意的饭菜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享受这个烹调技艺的人三天不能吃荤,早晚不能进食,只有这样才可以品味出这种神技饭肴;二是如果皇上吃了,觉得好吃就得立即放了前面四个厨师。”皇帝答应了第五个厨师提出的条件,在三天里不沾一点儿荤、早晚也未进过食,在无比饥饿的情况下,享用了第五个厨师以蒿菜、蒜叶、肉末、花生等食物制作的菜饭。皇帝吃后感到美味可口,龙颜大悦。皇帝问及此事,厨师给皇帝讲以前饭菜不可口的原因以及前四位厨师的好意,于是皇帝赦免了前四位厨师。从而有了“过赦”“五戌逢赦”“赦饭”等说法。
而今,随时代变迁,吃社饭成了行亲走戚,联络情感的纽带。每年春社时节,有的人家像置办酒席一样招待各方来客。所来客人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大家平常没时间来走动的,都借这个时间来拜访这里的亲朋好友乡邻。主人们自然热情,做出香喷喷的社饭,拿出最好的佳酿招待来宾,来一桌客人上一桌酒菜,流水席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来客们喝得酒酣饭饱,尽兴而归。正如唐张演《社日》诗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