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2月28日

迷人的高排

○ 通讯员 黄万鑫

我站立在秋收过后的稻田,隔着深深的溪谷望去,对面的斜坡上鳞次栉比地坐落着一栋栋独具苗家特色的木楼。清晨,袅袅炊烟从瓦楞间缓缓升起,让我有如望见了久别的故乡,体内的鲜血不由自主地奔突起来。此刻,阳光铺洒而来,如青纱般的山岚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地图村的高排苗寨上空漂浮,像圣洁的舞女在纵情起舞。

我已经无数次这样面对着这个神秘的村落,力图用相机记录它梦幻般的图景,然而,每一次我都发现这个叫高排的苗寨变幻莫测的景致,让我深深地着迷。

早在200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鼓藏节在高排苗寨上演。其时,各路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古朴神秘的鼓藏节以及多彩的苗族服饰让高排名声大震。2014年,我所在的单位帮扶一个叫作田懂的水族村寨,让我得以走进高排。高排是前往田懂的必经之地,寨脚的泥巴公路坑坑洼洼,穿行于此的好多面包车在这被卡住,常常需要三五人合力才能将车辆推出泥凼。再后来,我和影友们慕名而来,走近这片神秘的土地,无论是美轮美奂的百鸟衣、还是寨脚高峻挺拔的楠木林,都走入了我对高排全新的视觉空间。

时间倒回到一千年前。

一个家族在长者的带领下,从遥远的方先(古州)穿越丛林,拖家带口来到这片古木森然的土地。疲惫、恐惧、迷茫让整个家族无所适从,最后,长者们作出决断,如果将枫木倒插于地上,待到来年春日枫木能生根发芽,那么整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到了第二年,倒插的枫木长出了新叶,族人们于是欢欣鼓舞,将这块土地作为全新的家园认真打造起来。据寨老介绍,最先定居高排的是王姓家族,随后,高姓、祝姓、杨姓、韦姓先后迁来,他们不分先后,和衷共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过去的十几户发展到了现在的400余户人家。

农历十月,秋事已尽,高排苗寨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苗年。

节日里的高排欢声笑语,苗家女子穿上靓丽的百鸟衣,苗家汉子拉起古瓢琴、吹起芦笙,在寨头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前的黄泥路已被水泥路替代,村民往来十分便捷。喝过了苗家人浓烈醇香的拦门酒,走进村里,不时地看到有远嫁外乡的女子携家人和亲友赶往这个大山深处的苗寨过节。他们肩上挑着糯禾、米酒,有的则扛着水果、牛奶等礼品赴会这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高排寨脚是一片密不透风的楠木林。据寨老介绍,这里的每一棵合抱粗的楠木价值都在100万以上,曾与我一道重访高排苗寨的人类学家、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潘年英先生说,他走过黔东南数以千计的苗侗村寨,然而保存有如此规模的楠木林的仅高排一个,这是高排的宝贝。高排楠木可谓一枝独秀,它们是高排生态文化的见证物,也是高排苗族祖先留给后代的一份厚重的遗产,它们的存在也同样见证了高排建寨历史的悠久。

高排寨中有一块半亩左右的平地,那是村里的跳月坪。每逢苗年、粽粑节、鼓藏节,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子的跳月坪,吹芦笙、跳月。我见证过高排的跳月活动,那是一场从夜幕降临一直持续到深夜的舞会。苗家人用芦笙言情,用服饰和眼神说话,年轻人在跳月坪上相互认识,乃至一道走进婚姻的殿堂。中年人在跳月坪上劲舞笙歌,找回了初恋的感觉。

高排曾是一个盛产锑矿的村子,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排寨脚涌来了不少淘“金”客,锑矿的开发的确富了不少高排人,使得以前村子的木皮房子全部变成了一色的青瓦木楼。

高排人家素有饲养水牯牛的习俗,往往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就会供养一头牯牛,一是斗牛取乐,二是通过斗牛成就自己的精神信念和物质财富。杨昌银是寨子里典型的“牛王”。在他的牛圈里,饲养了好几头斗牛,其中一头名号“雪铁龙”的斗牛曾远赴黔东南各地征战,赢得了不少荣誉和收益。高排苗年斗牛是雷打不动的活动之一,每次都有几十对斗牛竞相角逐,观众呐喊助威,呼声如潮,吸引了海内外摄影人士前来摄影、观战。

高排是神秘的,然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村寨散居在大山之上,整体布局竟然形成了一个极像中国疆域地图的美景,被誉为“中国地图村”。穿越楠木林,跨过清冽的小溪,徒步攀爬到村落对面的山头之上,整个形似“中国地图”的村落便展现在眼前。“东北三省”“宝岛台湾”均有所指,真乃天衣无缝的中国政区图。

高排是探究苗族鼓藏文化的首选地,至今当地仍活跃着鼓藏祭师、苗歌歌师几十人。高排芦笙制作、苗族刺绣、苗族蜡染精美绝伦,传承了苗家千古文化的精髓。

--> 2023-02-28 1 1 黔东南日报 c210763.html 1 迷人的高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