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支持天柱化工产业园创建省级化工园区,支持做大台江工业园再生铅及铅酸电池产业和岑巩工业园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支持黔东南州建设凯里酸汤、玻璃等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平台……”自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以来,我州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用好用活“桥头堡”政策,全力促进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3月1日,记者走进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发酵车间,一排排发酵罐伫立着,小小的西红柿等蔬菜,在这里被转化成了红酸汤,经过销售到达千家万户的餐桌,实现了“身价倍增”的华丽转身。这里的酸汤不仅仅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道美食,也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这仅是麻江县充分运用好“桥头堡”政策助力凯麻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缩影。
针对黔东南州及“黎从榕”片区企业“小、散、弱”及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贵州省明确提出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福地、建设面向大湾区的生态农林产品基地、供给大湾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康养服务、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解决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全力支持黔东南州及“黎从榕”片区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麻江县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利用“桥头堡”政策红利,采取“党建红”带动“产业绿”,依托佛山大道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龙山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健康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蓝莓、酸汤等为主导的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业等。
去年以来,麻江县以蓝梦谷生态旅游景区、瑶韵河坝景区和民族文化,不断加快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瑶族文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力推动“黔货出山”。龙山镇河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龙全成说:“为用好‘桥头堡’政策,我们村成立了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有限公司,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枫香印染技艺培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去年公司与60位绣娘签订了灵活就业协议,让她们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手工刺绣印染,年人均增收1500-2000元。”
作为黔桂湘三省(区)交界中心城市和黔中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城市,凯里市是贵州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先天区位和地理优势。该市锚定黔东南州“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试验区”“四区”战略定位,高质量推进“四区”建设目标,全市上下凝聚智慧和力量,思维由“山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强化对接融入意识,抢抓政策机遇、推进融湾提速。
目前,凯里市安排专人分别驻点深圳、佛山,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制造、大健康医药、特色生态食品加工、玻璃产业上下游、铝及铝加工产业上下游等产业的招商引资。同时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开辟东西部产业合作项目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加快审批速度,促进产业合作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推动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
企业的发展与效益息息相关。黎平县规上企业积极用好“桥头堡”政策红利,加强企业管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想方设法扩大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助推黎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在黎平县鑫兴钢化玻璃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我在车间主要是负责磨边、调试机器等工作,每个月工资有6000元钱左右,公司离家近,在这儿上班可以顾及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感觉不错的。”工人朱培江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分享自己在公司的工作情况。
“去年,我们公司实现了总产值2600万元,今年将继续提高产能,利用‘桥头堡’政策红利,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将企业做大做强,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为黎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力量。”黎平县鑫兴钢化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龙平安说。
据了解,黎平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建设“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县委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实施“桥头堡”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及招商引资突破等事宜。紧盯粤港澳大湾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招大引强,引进中林集团、华润新能源、循环水养鱼等产业项目47个,到位资金25亿元。
今年,黎平县又争取产业承接集聚、核心区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教育医疗组团帮扶、旅游康养提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等“十大工程”方面的17个项目纳入全州《攻坚行动计划》,项目总投资86.54亿元。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短期快速见效”,全力推进“桥头堡”核心区建设,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抢抓机遇谋发展,奋蹄扬鞭谱新篇。“整个黔东南都应是一个‘桥头堡’,而不仅仅是‘黎从榕’3个县的事。”全州各地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全力加快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不断推动黔东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