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生茂
黔东南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有民族文化、军屯文化、木商文化和红色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在历史演进长河中逐渐形成脉络,为我们研究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依据和便利。
一、民族文化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黔东南何时出现人类尚待研究考证,但是,黔东南的主体民族苗族侗族起初过着原始部落生活,明朝时期纳入国家版图管理后开始实行土司制度。不管土司制度实行前还是实行后,黔东南苗族侗族始终实行民主自治管理制度,现存的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习俗等文化现象均由民主自治管理制度派生出来。民主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黔东南民族文化,黔东南民族文化具有“自创自信”“原汁原味”“独具特色”等特征,属于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主要包括民主自由管理制度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民主自治管理制度苗族人民称之为议榔制度,侗族群众称之为款约制度。以苗族议榔制度为例,议榔制度下的议榔组织小的包括一个或数个毗邻村寨,大的包括数百个寨子。议榔组织设榔头、巫师,以及分管军事、主持司法的首领。议榔组织最大的权力机构就是议榔大会。议榔大会主要讨论组织内重大问题;制定郎规郎约;选举各种执事首领。规约内容主要是: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公共道德纲纪伦常;决定保卫集体安全和抵御外侮的具体措施等。榔规榔约体现了议榔成员集体的意志和愿望,有较大的约束力,违反榔规榔约,必须受到严惩。
在黔东南大地上普遍遗存有原生态文化,根据现存原生态文化现象看,雷公山周围、都柳江流域保存更加完整,特色更加鲜明。我们以侗族实行款约制度为线索分析黔东南原生态文化脉络,那么以三宝侗寨祭拜萨玛为代表的礼拜文化是款约组织聚议款规款约的祭祖仪式;以增冲鼓楼为代表的鼓楼花桥是款约组织聚议款规款约的平台;以肇兴抬官人、鼓楼下聚会、花桥上谈心、戏台上表演为代表的文化活动是款约组织聚议款规款约的主要内容;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代表的歌唱形式是款约组织款规款约的传播形式;以停洞斗牛为代表的斗牛活动是款约组织解决纠纷的审判方法;增冲、黄岗、占里等村寨是侗族原生态文化集大成者。
二、军屯文化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 氵舞 阳河是黔东南州母亲河,干流全长258公里,发源于瓮安县,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流入湖南沅江汇入洞庭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识到 氵舞 阳河交通要道的价值,为拓宽明朝疆土,明王朝向 氵舞 阳河流域镇远、旧州等地大举进军并屯兵驻军,镇远古城、飞云崖驿站、旧州古镇基本上是明朝屯军的产物。明王朝镇远屯军攻防兼顾,一方面为了向大西南进军,另一方面为了防御土著民族袭扰,军屯基本不与少数民族地区交往交流。
由于明王朝军屯主体是汉族,不知不觉把我国中原汉文化带到了黔东南大地上,汉文化应当是黔东南军屯文化的核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军屯文化就是汉文化,主要内容有徽派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商会文化、书院文化等。以镇远古城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属于军屯文化的建筑文化,以青龙洞为代表的若干寺庙是军屯文化的寺庙文化,以福建商会会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会馆是军屯文化的商会文化,以云台山为代表的园林是军屯文化的园林文化,以飞云崖为代表的驿站是军屯文化的驿站文化,此外军屯文化中还有楹联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和服饰文化等。
三、木商文化核心内容与基本脉络。明永乐年间,黎平锦屏交界处爆发农民起义。为镇压农民起义,朱元璋派其六子朱桢率兵数十万,从长江经洞庭湖沿沅江来到清水江。明军意外发现清水江两岸杉木郁郁葱葱、坚挺笔直,是建造皇宫的好材料。于是上报朝廷,朝廷将清水江杉木命名为皇木,源源不断采购砍伐运输杉木去建造皇宫,随后长江三角洲木材商贩接踵而至,蜂拥而入,从此,清水江木材交易飞速发展,市场繁华。随着军屯历史发展和木商活动日益活跃,汉族群众与当地苗侗民族群众交往交流越来越频繁,汉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王朝和整个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黔东南积极推行改土归流制度。
改土归流制度,就是废除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内容除朝廷委任流官外,还有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开展贸易、核实税务等。改土归流制度彻底冲破了“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极大地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清水江流域应当是黔东南改土归流先行区,以锦屏文书为核心内容的木商文化应当是改土归流的重大文明成果。
木商文化主要有林木生产基地、木材市场、商会会馆、林业契约、功德字碑、村规民约等。根据研究掌握情况看,木商文化脉络主要呈现在清水江流域。有以天柱县远口、三门塘、岔处为外三江的木材交易市场,有以锦屏县茅坪、王寨、卦治为内三江的木材交易市场;有菜园林场、春蕾林场的皇木基地;有丁达等自然村寨皇木建筑群;有平敖、文斗林业契约碑林等。黎平、剑河等县也有木商文化,亟待我们挖掘研究保护利用。
四、长征文化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黔东南红色文化极其丰富,有辛亥革命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等,其中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是长征文化。长征文化是黔东南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工农红军长征时在我州境内活动十七天,历经我州黎平、锦屏等八个县市。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在黔东南一系列革命活动,为伟人毛泽东崛起为党中央领导核心创造了条件,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长征文化基本脉络集中表现在伟人毛泽东在黔东南的一系列革命实践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伟人毛泽东积极推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黎平会议决定放弃原先去湘西与红二、六军红四军会合的线路,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遵义前进。这一决定,使中央和中央红军转危为安,使我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伟人毛泽东在锦屏县瑶光村写成《十六字令三首》,极大地鼓舞了中央红军全体官兵的斗志;伟人毛泽东在剑河县八一村深刻总结大广坳战斗惨痛教训,指导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制定党的早期民族政策;伟人毛泽东在剑河县中都村亲自给老大娘送毛衣,以身作则践行党的民族政策;伟人毛泽东四十一岁生日那天在台江县偏寨村协助周恩来同志指挥打赢镇远战斗和黄平战斗,为中央红军进军遵义扫清障碍和筹备粮饷;张闻天、王稼祥在黄平县旧州镇橘园密谈,酝酿如何让伟人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五、黔东南州文化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黔东南,文化与旅游是孪生姊妹、唇齿相依。我们在规划发展黔东南州文化旅游时,应当按照文化脉络规划设计旅游线路,打造景区景点,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缤纷多彩的文化旅游格局。在都柳江流域规划设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重点研究原生态文化,着力打造原生态文化景区景点,充分展现原生态文化文明成果,讲好原生态故事。在 氵舞 阳河流域规划设计军屯文化旅游线路,重点研究军屯文化,着力打造军屯文化景区景点,充分展现军屯文化文明成果,讲好军屯故事。在清水江流域规划设计木商文化旅游线路,重点研究木商文化,着力打造木商文化景区景点,充分展现木商文化文明成果,讲好木商故事。沿着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规划设计长征文化旅游线路,重点研究长征文化,着力打造长征文化景区景点,充分展现长征文化文明成果。全州境内可以规划设计一条大的多元文化旅游线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可以考虑从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出发,途经都柳江民族文化旅游带、清水江木商文化旅游带,进入 氵舞 阳河军屯文化旅游带,全程兼顾长征文化旅游,全方位展现黔东南多元文化,讲好黔东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