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3月13日

岑巩县: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繁荣民族文化

思州石砚

战鼓游演

○ 通讯员 杨元彬 吕孟辉

立足地方特色,繁荣非遗文化。岑巩县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构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体系,以“非遗+工坊”等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抓好阵地建设 繁荣非遗文化

建立名录体系,让非遗得到有序保护。推进非遗名录建设,强化传承人群培养,注重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方面抓细、抓实,深度挖掘,并保护传承好。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思州石砚制作技艺)、省级11项、州级12项、县级32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04人,其中省级6人、州级5人、县级93人;工艺美术大师3人,名工匠25人;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县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个;州级非遗传习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6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11个。

非遗进校园,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得到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利用课后服务开设民族文化特色传承班。将非遗引进校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紧盯唱响思州文化品牌,让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思州傩技傩戏、思州战鼓、思州金钱棍、思州花灯等代表思州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植根校园,不断扩大思州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岑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十三五”期间,岑巩县整合各类资金200余万元,在校内设立了传承民族文化、音乐、美术、舞蹈、书画等兼顾的功能教室78个,并长期开展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在岑巩县实验幼儿园、岑巩第一小学、羊桥中学、岑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通过把传承人“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把课堂拉到基地去,让学校师生零距离体验感受非遗魅力。让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教学或录制表演视频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或供老师参考学习,使教师成为传承人与传播者,连续举办“思砚杯”青少年“非遗”书画大赛。

抓传承阵地建设、活动展演助推非遗传承保护。狠抓传承阵地建设,先后投入60余万元,完成了思州傩戏傩技传习中心展示厅维修及表演场地改扩建,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优势,积极争取资金20万元,对思州石砚传承基地传艺室进行改造。

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组织思州战鼓、思州傩戏傩技、花灯、金钱棍等项目展演40余场。其中思州傩戏傩技表演队伍受邀到全国各地及港澳和旅游景点、公园进行表演达100多场次,参加国内课题比赛,赴日本、韩国等地演出,受到表彰30余次,思州石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参加省内外赛事10余场(次)。

培育非遗企业 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深厚的非遗资源,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大力培育非遗企业,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遗根脉得以传承,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基因,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思州石砚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因产地岑巩县古称“思州”而得名。

多年来,岑巩县利用石砚制作、古法造纸等非遗资源和技艺优势,组织培育了一批文创产品生产基地和非遗企业,成功打造了思州石砚等非遗文创产品,提升了思州石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丰富了黔东南州文化旅游产品。

岑巩县贵州周氏龙派工艺品有限公司为思州石砚州级非遗传习中心,在全县最具规模,主要致力于传承人及学员的培养和技艺传承,现有传承人2人,高级工艺师2人,学徒20余人,每年产生经济效益600余万元,带动30余人稳定就业。

岑巩县还流传一种古老的民间古法造纸技艺——民间火纸制作技艺,这一技艺已在当地传承了21代人,约400多年的历史,其工序从砍竹到制成成品纸约需55天左右,全凭手工制作而成。

火纸主要用于传统节假日及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如今这项非遗技艺已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岑巩县古法造纸技艺专业合作社为岑巩县省级非遗项目“民间火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合作社传承基地覆盖水尾镇于河、白水、长坪三个村,发展各级传承人30余人,带动就业200余人,实现年人均产值达5万余元。火纸十分畅销,主要销往省内及湖南新晃、怀化等地,吸引了各地游客到此参观,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 2023-03-13 1 1 黔东南日报 c212030.html 1 岑巩县: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繁荣民族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