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3月13日

麻江:传承非遗文化 注入青春力量

本报讯 (通讯员 曹雨萌 李洁)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麻江县不断挖掘、培养年轻人才,为非遗文化注入年轻力量,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实现“非遗作品变商品、非遗产品变名片”的转变。

新年开工后,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又热闹起来,绣娘们手拈绣花针、脚踩缝纫机,以布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绣出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产品。

与大家以往的印象不同,车间里忙碌的绣娘不再是以年老妇女为主,一群年轻面孔成为绣娘主力。

“我们公司现在全职打样的年轻设计师有25名,这是我们新的人才力量,我们把她们培养成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能力集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石小仙告诉笔者。

刺绣、蜡染作为非遗技艺,需要传承和发展,但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实窘迫,只有适应时代变化,探索新发展模式,把非遗技艺变现,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责任和热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断档困境。

“非遗+文创”的发展形式,吸引了一批热爱非遗技艺、拥有创造力的95后、00后大学生参与到非遗产业化的工作中来。

石小仙是这些大学生中的一员,自毕业以后就进入公司,从事产品研发和设计工作,“我们一年全天候都在设计和研发,我们产品的更新迭代一直在做,一直在优化,我们就是要更快地用新的产品覆盖旧的产品,才能更快地占有一定市场。”

通过“公司+非遗人才+创业女大学生+绣娘”的模式,不仅给大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搭建了发挥特长、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肖怡大学毕业就来到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她收获很多。“我很喜欢刺绣、蜡染这些非遗技艺,我在公司参与设计工作时,都会把这些技艺融入我设计的产品中,看见我设计的产品投入生产,进入市场,受到大家的喜爱,我觉得很开心、很自豪。”

肖怡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据石小仙介绍:“公司跟学校达成合作,定制了一个绣娘培训班,目前班里面有43名同学,我们公司是无条件接受他们来实习就业。”

全新模式和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不断推动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非遗产业创新性发展。这些非遗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包含工艺品、服饰、鞋帽、软装等品类的1000多款产品走出麻江,走出贵州,走向全国,成了麻江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了结合市场创新拓展产品品类,打响品牌知名度,还与知名国产动画联名,设计生产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宣传的方式拓展市场,着力打造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非遗文创产品产业链。

--> 2023-03-13 1 1 黔东南日报 c212042.html 1 麻江:传承非遗文化 注入青春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