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3月16日

“鹅司令”的“致富梦”

○ 通讯员 潘胜天

在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提起杨再付可谓无人不知,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鹅司令”。

今年春天,笔者走进杨再付的养鹅基地,探访他的养鹅经验和致富“秘籍”,看他怎样从一个“军人”成为养殖狮头鹅的“土专家”,又成为帮助乡亲致富的“鹅司令”,再成为“金种子”党员致富带头人。

春暖花开,雨后天晴,阳光灿烂,笔直的产业公路旁,向天歌的鹅群与蓝天、村庄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生态美、产业兴”的动人景象。这是黄平县“金种子”党员致富带头人杨再付养鹅基地的生动写照,彰显出活力十足的乡村振兴画卷。

杨再付,1991年退伍,部队的淬炼使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农耕,一心探寻致富路径,先后到沿海打过工、当过企业保安、养过鱼……在养鱼的过程中,杨再付同时试养各种品种的鹅,经过效益对比,2008年他放弃养鱼,选择了单养狮头鹅。谁知道从几十只发展到几百只,道路却这么曲折,规模扩大到300只时,1月龄的雏鹅已有1.5公斤重了,甚是喜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喂料时无意发现死了一只小鹅,他不在意,然而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莫名其妙就死去了一半多,亏了7000多元。突如其来的损失犹如当头一棒,让他心灰意冷,妻子劝杨再付重操养鱼旧业,维持生计。但作为军人练就了不服输的刚强性格,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向动物疫控部门去咨询,得到的答案是鹅瘟,同时兽医指导他如何打预防针、如何用药、如何进行圈舍消杀。

不服输的杨再付照葫芦画瓢,按兽医教的方法给雏鹅打针,不理解时就去借书来钻研,一边看一边记,认真了解狮头鹅的生活习性、养殖技术、饲料配置方法、常见病防治、圈舍卫生知识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折腾一年时间后,通过摸索和实践杨再付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鹅技术。接下来的养殖过程中,狮头鹅很少生病了。第二年便挖到了养殖狮头鹅的“第一桶金”,成了大家公认的“土专家”。慢慢地,他的鹅养殖量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第三年发展到年产雏鹅1万多只的规模,当起名副其实的“鹅司令”,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2012年村党支部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发展为“金种子”致富带头人。

入了党的杨再付责任心更强了,积极带领周边群众发展养鹅产业致富。“我在杨再付的帮助下开始养鹅,每年都养30多只,年增收1万多元,生活比较宽裕了。”同村的张金武感激地说,一只成年狮头鹅重8公斤左右,市场上卖到400多元。

在养鹅基地附近的村,在杨再付的带动下,养鹅户已经发展到740多户。“现在想养鹅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市场雏鹅价格太高,我去年又新增了一套孵化设备,可以把雏鹅价格大大降低,让养鹅户减少成本。”杨再付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不是岁数大就是身体欠佳,养鹅这个活儿不重,只要细心就可以,教他们技术,一个人养个几十只鹅是很轻松的,收入也可观。

寨碧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华介绍,在“金种子”党员致富带头人杨再付的带动下,全村有养鹅户145户,存栏鹅超过2万只,形成了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

通过十多年来的艰辛努力,目前杨再付的基地拥有1500多只种鹅,年产蛋5多万个,孵化商品鹅苗1.5万只,年产值100多万元。除夫妻俩外,还请了同村的一个人来共同管理,月工资3000多元。

杨再付表示,作为新时代党员致富带头人要勇担使命,锐意进取,不辱使命。“今年要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孵化出来的雏苗除了销售本县外,要把市场拓展到周边县市去,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养鹅挣钱,助力乡村振兴。”

--> 2023-03-16 1 1 黔东南日报 c212263.html 1 “鹅司令”的“致富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