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3月20日

红色南岑塘之行

○ 张德冲

在乍暖还寒的二月,我兴奋地穿行在春意盎然的山间,一路向着素有剑河“东北大门”的岑松镇南岑塘村行进。小车在秀山的盘山公路上开始上行,一路上,春天的气息弥漫整个山间,绿油油的松树在春风的催促下长出娇嫩的、绒绒的鹅黄新枝,香枫树吐出稻谷般大小的芽孢布满了枝头。

“布谷……布谷……”一声声从远处传来,在寂静的深山峡谷中呼唤着春天的到来。

山间的一个拐弯处,一股兰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春天已沁入我的心脾。

莫约十来分钟,汽车在半山腰上的村委会门前停了下来,我和同事先后下车,与村主任简单寒暄几句,说明来意,我们便进入南岑塘村的会议室,听村主任刘跃泽讲述南岑塘村的往事今生。

人文南岑。龚臣贤,一名抗战老兵,1924年8月,他出生于剑河县岑松镇南岑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秋,剑河县在柳川成立了省立初级中学,17岁的龚臣贤报读了剑河省立初级中学。1943年,19岁的龚臣贤被安排到柳川小学任教。1944年,国民政府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参加青年远征军,龚臣贤与学校的其他三位教师毅然投笔从戎,加入青年远征军。

1944年10月,龚臣贤被编入中国青年远征军第202师,在重庆綦江进行了6个月的作战训练。龚臣贤在綦江的训练中成绩显著,成为青年远征军第202师直属特务连的二等兵。

1945年8月,训练部队准备奔赴抗日战场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龚臣贤被编入国防部第五军的人民服务总队,负责收集和调查敌伪战区伪军、汉奸的基本情况,1946年5月,龚臣贤结束了抗战调查任务。抗战胜利后继而发生了解放战争,龚臣贤看到内战又要开始了,在他认真思考后,决定离开国民党部队返回剑河南岑塘,回到家乡后的龚臣贤又从事他的老本行——到岑松镇的稿旁教书。

2022年,龚臣贤老人病逝于南岑家中,享年98岁。

如今南岑人经常回忆起老人抗战时期那段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峥嵘岁月,常常激起南岑晚辈们踔厉奋发。

南岑塘仁人志士层出不穷。继龚臣贤老人之后,南岑的龚祥宽参军戍边卫国16载,还有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学习的抗战老兵杨胜国,还有为了给母亲治病而割背肉煎药给母亲喝的民国时期剑河县教育科长、大孝子龚臣治等等。这些人的勤奋好学、孝悌忠信、爱国情怀为形成南岑塘良好家风起到重要作用。

要塞南岑。民国时期,南岑是剑河通往镇远府的一条必经官道,虽然是崇山峻岭,但在通往镇远府的古道上都铺有“花街”(古时称用鹅卵石在泥路上铺成各种图案花纹供人行走的叫“花街”),在这条“花街”古道上,宽的地方可供三五人马并行,窄的可供二三人行走。南岑塘坐落在岑松镇镇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面,海拔900多米。远处看几个自然寨就像天女散花般地镶嵌在青色的半山腰上,南岑塘一年四季大多处在云雾之中。因为地处高山,山坳特别多,诸如“打蟒坳”“白蜡坳”“茶亭坳”“欧汪坳”等等,其中“打蟒坳”就在南岑塘这个寨子的边上,是因为前辈在此打死了一条吃牛的大蟒蛇而得名,旁边有一条夹在两山之间的山谷被寨上的人称做“打蟒坳湾”。南岑塘,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高山要塞。

“听说有国民党的部队要从镇远那边来攻打红军,红军就在南岑塘的险要位置修起了战壕,国民党军队闻听红军战士的勇猛不敢来,仗没打成。”村主任刘跃泽说。

现在在茶亭坳上还留下依稀可见的战壕,在茶亭坳上就会看到一条沿着山脊挖的壕沟,约有半人多高的样子,面向镇远方向,从茶亭坳一直往上延伸到“白蜡炉”山顶。“白蜡炉”是南岑塘附近最高的山峰,其山势十分险峻,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接着刘主任讲解到:1949年12月27日,为解放剑河县,镇远军分区司令员曾宪辉率中国人民解放军51师153团,兵分两路进军剑河。一路由温泉、南脚向县城剑河前进。另一路由岑松经南岑塘开赴剑河县城。

据老人回忆,解放军在南岑塘停留期间,还借一户龚姓五叔家里的碓窠舂米,并给这户人家挑水劈柴和留下了两大碗舂好了的大米。解放军战士自己在寨子边的田地里烧火做饭,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战士就睡在百姓的屋檐下面,也不愿打扰村里的老百姓。

采访结束已是午后,我走出村委会大门,心中已是春意盎然。

--> 2023-03-20 1 1 黔东南日报 c212502.html 1 红色南岑塘之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