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阳春三月,在黄平县新州镇沙井村雷安民的梨园里,200多亩的梨花盛开,十分壮观,引来了无数游客踏青赏花、拍照打卡,感受浓浓的春天气息。
满山头的梨枝开满了白色的梨花,间或夹杂一两株桃树,粉红的桃花点缀着繁花似雪的山坡,游客像蝴蝶一样穿行在花间,不时传来因兴奋而动情的歌声,激活了沉寂的山野,让人享受着农旅结合的乐趣。
“春分以来,自己一直忙得团团转,每天都在梨园和20公里外的县城两边跑,联系春耕用肥、组织民工除草,提醒游客不要摘花,销售自家的秋梨膏和用梨子酿制的果子酒,忙得不亦乐乎!”正在管理房里包装梨膏的雷安民介绍说:“去年梨子丰收,鲜果销售后,果相差点的拿来酿酒,单个小于半斤重的作为熬制梨膏的原料,物尽其用,让效益最大化。”
雷安民的梨园地处黄平县与施秉县交界,这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多是荒山荒坡。二十多年前,偏僻、荒凉、贫困是这里的标签,赶马赶场、满脚黄泥曾经是这里村民的生活写照。
2003年,怀揣着让沙井村改变面貌,履行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从部队退伍回来不久的雷安民与群众签下了承包200多亩荒山种植梨树的合同。
“太难了,没水、没电、没路、没歇脚的窝,就我和爱人在渺无人烟的山上拓荒,用多年积攒下来的资金购买梨树苗,拖着沾满泥巴的双脚,一捆一捆往山上背。”说起当初创业的艰难,雷安民感慨万分。凭着满腔热情,雷安民和爱人用肩挑、用背驮,硬是在荒山上栽上了10000多株梨树,并在山上撑起了草把搭建起工棚,把“家”安到了山上。
为了让树苗成活,雷安民铆足了干劲,拿出部队练就的韧劲修拦山沟、建水窖,带领爱人一茬一茬地补苗,一担一担地从地窖里挑水浇树,手长满了老茧,肩磨破了皮,崎岖的山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就这样,雷安民咬牙坚持了下来,不仅绿化了荒山,也探索出了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太子参种植方法。经过外出学习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他把果肉细嫩而松脆、耐贮运的翠冠梨引进到了荒无人烟的山上,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人”生活,开启在黄平县内种植翠冠梨的先河。
3年不通水,10年不通电,15年不通水泥路……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记录着雷安民艰难改造荒山的“梦想”。靠着孜孜不倦的愚公移山精神,雷安民硬是把5公里长的水引到了梨园,把10公里羊肠小道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把低矮的草棚建成了100多平方米实用的管理房,通了车通了电,山也清了水也秀了,雷安民的“梦想”也在慢慢变成现实。
经过二十年来的艰难努力,他引进成功的翠冠梨远近闻名,凭借优良的品质,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又因成熟时间早,错开了梨子大量上市季节,有了竞争优势。同时,还让梨园附近20多人就近就业,每年付给村民的工资就达30余万元,到梨园务工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这几年我都在这里务工,冬天挖坑施肥,春天修枝疏果,秋天采摘梨子,雷安民结的工钱都是现金,从没有拖欠工资。”长期在梨园务工的巫长德发自内心说,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孩子照顾家。
“这几年,平均一年完成销售250吨翠冠梨,年收入100多万元。”雷安民说。靠着韧劲和坚持,他走出了一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20年的坚守,荒山变成了“花果山”。雷安民辛勤的汗水浇开了致富花,除了自己获得丰厚的回报外,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和组织的认可,连续两届当选为黔东南州人大代表,获得“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被贵州省军区等单位联合表彰为“优秀退伍军人”,连续5年被中共黄平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