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3月31日

凯里市奋力推动苗侗医药发展提质增效

○ 通讯员 罗勇

近年来,凯里市高度重视中医药苗侗医药工作,抢抓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机遇,先后获得“苗侗医药养生之乡”“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以苗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发展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中医药苗侗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凯里市中医医院成立10年来,从建院初期的1人,发展到今天的300余人;从没有一台医疗仪器到今天配备了CT、C臂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从简易的门诊,到今天由迎宾大道医院本部、苗侗风情园康养中心、苗侗医药文化街和开怀三级综合医院新院区四个部分组成“四位一体”的集医疗、研究、预防、保健、教学培训等以中医药文化为基础,彰显苗侗瑶医药特色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目前设置有针灸科、脊柱外科、骨伤科、康复科、内科等重点专科,其中,针灸科、骨伤科和脊柱外科是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投入1780余万元建成18家镇街中医馆,其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馆1家,省级优质中医馆7家。此外,全市181个村卫生室(含服务站)可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2022年,全市中医诊疗人数84638人,中医住院人数8905人,中医诊疗收入5700余万元,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中医诊疗人数35390人次,中医住院人数3901人次,中医诊疗收入达1246万元。县、镇、村三级中医药苗侗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苗侗医药传承创新工作持续推进。苗医侗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近年来,凯里市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了苗侗医药名医名方专题调研工作,对凯里市及周边地区名医名方进行调查研究,共搜集秘方65个、能治疗疾病90余种,建立了苗侗医药名医名方资源库,发表苗侗医药相关论文11篇,让很多神奇的民间秘方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2022年,凯里市苗侗瑶医药研究所成立,有内制剂室1个,研发了疼痛酊、痛风酊院内制剂,目前正在筹建标准化的苗侗瑶医药制剂中心,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苗侗瑶医药产品。如今,凯里市中医医院还获授牌“活态中医药传承知识挖掘整理人才培养基地”和“贵州省苗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为进一步加强对苗侗医药临床疗效、药理进行研究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平台。

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开市运营。凯里市以苗侗风情园的景区资源为依托,打造“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并开市运营。街区设立有中医馆、苗医馆、侗医馆诊疗区、苗侗医药养生保健区、苗侗药材市场、苗侗医药药品及其保健品展示区、苗侗医药健康管理区和苗侗医药健康产业培训基地等功能业态,建有名医馆4个,包含内、外、妇、儿、骨伤等学科。从全州各地挑选了50余名知名度较高的民族医师入驻凯里苗侗医药文化街,可开展瑶族药浴、苗药熏蒸、火疗、循经、推拿按摩、针灸理疗、康复、美容护理、苗药产品推介、苗医云(互联网+)等服务。同时,将原红梅街药农统一规划入驻苗侗医药文化街中草药集市,该集市长500余米,有94个固定摊位,200多个活动摊位,每逢周日,凯里及周边县份的药农都汇聚于此,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桔梗、天冬、前胡等本地优质药材随处可见,形成一个大型苗侗药交易市场。

苗侗医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充分利用新国发2号和贵州省关于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相关政策契机,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特色苗侗医药等多重优势,采取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苗侗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凯里市已基本形成以黔东南高新区医药产业园、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及凯里苗侗风情园苗侗医药养生体验示范区为一体的“两园一区”苗侗医药发展格局。拥有生物药国药准字号生产批文4个,中草药国药准字号生产批文30个,化学药国药准字号生产批文15个,保健品国药准字号1个。重点发展药品研制、医疗器械制造,做优做强国药、飞云岭、苗仁堂等一批中医药、民族药、生物药、化学药等医药品牌,做精做强苗侗医药、民族医疗、先进医疗设备、高质医用耗材和医疗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七向筋骨通巴布膏”“苗仁堂鼻爽喷剂”等一批知名民族医药品牌,凯里市苗侗医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 2023-03-31 1 1 黔东南日报 c213466.html 1 凯里市奋力推动苗侗医药发展提质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