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太超
初识猫猫河苗寨,还是在州作协会群内,有老师分享了猫猫河的美景,民俗,建筑等照片,打开欣赏,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一个很静美的村寨。
我从照片中看不到喧嚣的车水马龙,而是蜿蜒宁静的山峦,我想我对它有种熟悉的好感,它的建筑,它的房前屋后,它背靠的青山,我想也许我也是大山农村人的缘故,我喜欢它,猫猫河村。
我想在没去过猫猫河苗寨之前,我不想用自己这点不成文的笔墨去沾染它的宁静。
我去过很远的远方,远到隔着大海我不能继续前行,而我又选择义无反顾的回到家乡,说不上衣锦还乡,仅仅是喜欢家乡的感觉罢了,我想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个家,那就是出生成长的地方,哪里有感染影响他的氛围,引导着他写作的方向。
黔东南,西南的绿宝石,苗侗的腹地,民族文化感染着每一个黔东南儿女,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苗族的古歌,飞歌,侗族的大歌,琵琶歌,我们都是听着这些歌曲成长起来的。也许现在这些文化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小孩也不听了,但是我想他们总是会存在,只要还有人在关注就不会消失。
这就说到猫猫河,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苗寨,也不算大,为何还能吸引我呢?因为我看到了它,它用双手努力维持着过去,对的,它在保存自己的特色,保存着民族的特色,我想不管以后它是不是依旧会保留那一份美好。至少现在我看到了它的坚韧不屈的独特魅力,这是大部分村寨流失了的,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事情。
我呢也算是一个民族文化爱好者吧!我出生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至今都保留的斗牛习惯,过节去看斗牛成了我童年生活有趣回忆,这些事情就扎根在我心中,我想到有一天我会撕开它,继续品味,这成为我第一篇处女作《远去的赶歌岁月》,简简单单一篇回忆的文章,真正敲响了自己的文学爱好,是的我这么多年都在写,只是这一次我想好好写写,认真写写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我想这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以后也许我的儿子,或者我的孙子,再比方以后村里后辈不经意间还能读到我的文章,我想他们会很怀念我们过节斗牛的生活。
斗牛在黔东南是通用的,普遍的爱好,不管苗族侗族都喜欢,斗牛文化在苗侗都有别样的意义。
说咯这么多,感觉忽略了什么,其实没有,我一直在铺垫,我想抬高猫猫河苗寨,它是与众不同的,它的荣誉很多,最吸引我的是它保留下来的文化。
我在想,我与猫猫河苗寨的相遇会是怎么的风景呢?
是醉人的微风,还是香甜的米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