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文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家乡会稽山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科中进士,历任明廷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江西吉安府庐陵知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两广巡抚等职。巡抚南赣汀漳时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系心学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只有两个半人得到公认,也被称为中国的“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各算一个,曾国藩只算半个。因此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并称为“中国四大儒家”。
正德元年(1506)冬,深得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宠信的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时任朝廷刑部主事的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丞,同时曾高中状元、时任礼部左侍郎的他父亲王华也被明升暗降为南京吏部尚书,父子双双跌入仕途的低谷。次年夏天,王阳明南下开始谪贬之行,先到杭州与其兄弟把酒话别,刘瑾派人跟踪想刺杀他,他假造投钱塘江而死逃往福建,再转道南京面见父亲,行经江西、湖南等地千里迢迢赴贵州就任。王阳明在入黔与离黔时行经黔东南苗疆古驿道,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心学”行迹。
兴隆书壁
正德三年(1508)三月初,王阳明由湖南乘舟进入贵州东部的平溪卫(今玉屏县)上岸,沿苗疆古驿道经镇远府(今镇远县)、偏桥卫(今施秉县)来到兴隆卫(今黄平县)。兴隆卫置于明洪武二十二年,为贵州“下六卫”之一,是湘黔滇古驿道上苗疆“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军事要地。因王阳明在当廷才学和官声素好,贵州按察副使朱文瑞、指挥狄远、游僧正观等地方官绅人士闻讯,出卫城热情迎接王阳明的到来,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尽消旅途劳顿。当他脚踏兴隆卫城南五里墩时,城郭跃眼,军营参差,号角阵阵,溪流清澈,绕城东去,四周山峰顶上的山路云绕,苗民们荷锄而归,古老沧桑的驿道上,野花夹道,莺嘀不绝,高原春晚依旧春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使他忽然想到,如此的盛情胜境,能写封家书给家人分享和传报平安吗?他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提笔写下《兴隆卫书壁》这首诗:
山城高下见楼台,野戌参差暮角催。
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
莺花夹道惊春老,雉堞连云向晚开。
尺素屡题还屡掷,衡南哪有雁书回。
这首诗把苗疆卫城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贵竹路从峰顶入,夜郎人自日边来”诗句,犹如实景写生,润墨作画,描绘出黔地山峰秀丽、景色迷人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抒写贵州山水风情文化符号的千古名句。
月潭作记
飞云崖,是贵州最著名的古刹名胜之一,离兴隆卫城十公里,自古以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赏云游、写诗作画,素有“黔南第一洞天”的美誉。当时,贵州按察副使朱文瑞正在飞云崖边重修月潭寺,并修建供来往官员休憩的公馆,大功告成,奉命主持修建工程的和尚正观准备为这件事树碑立传,正好王阳明到此地参观,便相请他为修寺建馆作记,于是王阳明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兴隆之南有岩曰“月潭”,壁立千仞,檐垂数百尺。
其上澒洞玲珑,浮者若云霞,亘者若虹霓,豁若楼殿门阙,悬若钟鼓竽磬。檐幢璎珞,若抟风之鹏,翻隼翔鹄。螭虺之纠蟠,猱猊之骇攫。谲奇变幻,不可具状。
而其下澄潭邃谷,不测之洞,环密回状,乔林秀木,垂荫蔽亏,鸣瀑清溪,停回引映。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行李之往来,日攀援下上于穷崖绝壑之间。虽雅有泉石之僻者,一入云贵之途,莫不困踣烦厌,非复夙好。而惟至于兹岩之下,则又洒然开豁,心洗目醒。虽庸俦俗侣,素不知有山水之游者,亦皆徘徊顾盼,相与延恋而不忍去。则兹岩之盛,盖不言可知矣。
若界兴隆偏桥之间,各数十里。行者至是,皆惫困饥悴,宜有休息之所。而岩麓故有寺,附岩之戍卒官吏,与凡苗养彝犵狇珠之种,连属而居者,岁时令节,皆于是焉厘祝。寺渐芜废,行礼无所。
宪副滇南朱君文瑞按部至是,乐兹岩之胜,悯行李之艰,而从士民之请也。乃捐赀备财,新其寺于岩之右,以为厘祝之所。曰:“吾闻为民者,顺其心而趋之善。今苗彝之人,知有尊君亲上之礼,而憾于弗伸也。吾从而利导之,不亦可乎?”
则又因寺之故材与址,架屋三楹,以为部使者休息之馆。曰:“吾闻为政者,因势之所便而成之,故事适而民逸。今旅无所舍,而使者之出,师行百里饥不得食,劳不得息。吾图其久而两利之,不亦可乎?”
使游僧正观任其劳,指挥狄远度其工,千户某某相其役。远近之施舍来助者欣然而集,不两月而工告毕。
自是饥者有所炊,劳者有所休,游观者有所舍,厘祝者有所瞻依,以为竭忠效诚之地。而兹岩之奇若增而益胜也。
正观将记其事于石,适予过而请焉。
予惟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要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是举也,盖得之矣。况当法网严密之时,众方喘息忧危,动虞牵触。而乃能从容于山水泉石之好,行其心之所不媿者,而无求免于俗焉,斯岂非见外之轻而中有定者能若是乎?是诚不可以不志也已。
寺始于戍卒周斋公,成于游僧德彬,治于指挥刘瑄、常智、李胜及其属王威、韩俭之徒。至是凡三茸。公馆之建则自今日始。
这篇文辞优美、思想精粹的记文,可谓是神来之笔,不仅赞颂了飞云崖的水光山色的秀美奇特,而且还赞颂了重修月谭寺建公馆的公益之举,通过借景抒情提出“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的名言,以及见地精深的“吾闻为政者,因势之所便而成之,故事适而民逸”“予惟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要在宜于人”的言论,认为统治者施政,不能单靠法令,而要因势利导,适合民情,顺应民意,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受益获惠。这些论断与他“龙场悟道”后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大。由王阳明亲笔手书的这块碑文,一直立于飞云崖月潭寺门边,供人们对此处名胜的研思。
清平即事
离开兴隆卫,王阳明经重安江,来到清平卫(今凯里炉山),这也是明代与兴隆卫功能一样的贵州“下六卫”之一。当时雨后初霁,春暖花开,在云烟氤氲中王阳明考察了这座建于洪武二十三年苗疆古驿道上的“秀峰列戟、戍垒屯云”的军屯治所,他阴郁的心情顿时舒畅豁达了许多。但他还观察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目睹当地少数民族相互械斗血腥仇杀、官兵往复镇压却收效甚微、夷人尚未开化之场景,由此想到华夷关系问题,希望少数民族教化问题能受到官府的重视,便吟咏出了《清平卫即事》这首诗:
积雨山途喜乍晴,暖云浮动水花明。
故园日兴青春远,敝缊凉思白苎轻。
烟际卉衣窥绝栈,峰头戍角隐孤城。
华夷节制严冠履,漫说殊方列省卿。
这首诗折射出他踏上贵州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后,亦对少数民族问题作了调查思考,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教化要摆上重要日程,用儒家思想和法理授训于之,才避免矛盾冲突,固疆安民。
这之后,王阳明经福泉、过贵定、走龙里、进贵阳,历经4个月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最终抵达贬谪之地龙场驿。龙场驿是明初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奢香夫人开设的“龙场九驿”之一,主要负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使与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等差事。王阳明到任时已十分破落,竟无驿丞居所,他便在附近搭草棚窝山洞而居,不畏逆境而懈怠,在此绝处重生,修心悟道,开堂讲学,传道解惑,作文吟诗,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开创了贵州文教的先河,成就了一代心学宗师。
镇远书札
王阳明贬任龙场驿丞仅两年,正德四年(1509)冬,他奉调江西吉安府庐陵任知县。他又由贵阳经清平卫、兴隆卫来到镇远府城,沿途他还在苗疆的卫府进行讲学,传播心学宏理,并从镇远乘舟东下。在到达镇远府城的旅邸夜宿时,他给龙场的旧友门生写了一封告别书信,以相见时难别更难的依依不舍之情,向大家惜别致谢,这篇《镇远旅邸书札》如下:
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相见未期,努力进修,以俟后会。即日已抵镇远,须臾放舟行矣。相去益远,言之惨然。书院中诸友不能一一书谢,更俟后便相见,望出此问致千万意,守仁顿首。
高鸣凤、何廷远、陈寿宁劳远饯,别为致谢,千万千万!行时闻范希夷有恙,不及一问,诸友皆不及相别。出城时遇二三人于道旁,亦匆匆不暇详细,皆可为致情也。所买锡,可令王祥打大碗四个,每个重二斤,须要厚实大朴些方可,其余以为蔬楪。粗瓷碗买十余,水银摆锡箸买一二把。观上内房门,亦须为之寄去盐四斤半,用为酱料。朱氏昆季亦为道意。阎真士甚怜,其客方卧病,今遣马去迎他,可勉强来此调理。梨木板可收拾,令勿散失,区区欲刻一小书故也,千万千万!
文实、近仁、良丞、伯元诸友,均此见意,不尽别寄也。仁白。
惟善秋元贤友,汪原铭合枳术凡乃可,千万千万!
张时裕、向子佩、越文实、邹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铭、李惟善、陈良丞、汤伯元、陈宗鲁、叶子苍、易辅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彦、李良丞列位秋元贤友,不能尽列,幸意亮之!
书信中记述了王阳明离开龙场已行程五百里抵达镇远以及未来得及一一道别的歉意,并期望诸友门生“努力进修”,学业有成,保重身体,后会有期。还交待一些遗物的处置事项。特别是提及的20多位门生友人的姓名,对研究明代贵州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贵州的两年间,王阳明不仅钟情于黔山秀水人文作诗百余首,是其文学创作的高产期,而且修获“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体系,实现了“王学”理论的巅峰飞跃,影响五百年来中国和世界的思想界。他还创办龙岗书院,受贵州提学之聘为贵阳文明书院主讲,培养了首批心学儒教弟子,之后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使“阳明心学”构筑成了黔中大地的“精神高地”。在王阳明的影响下,明代贵州开办的书院达20所,其中黔东南占一半,尤以出生在他关注少数民族问题的清平卫再传弟子孙应鳌成就最高。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清平卫人,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因王阳明从家乡往返而过,且吟诗即事,受其“心学”潜移默化,影响极大,学问精深,曾任国子监祭酒,职掌国家教育机构的最高职位,并成为第一个为皇帝讲课的贵州人,官至工部尚书。后辞官回乡,在清平修建了平旦草堂、孔学书院、山甫书院,前后讲学达12年之久,培养了众多人才,辞世后明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恭”,留下哲学、文学、史学、政治、教育、音乐等诸多领域的著作,成为阳明学派黔地的集大成者,把“阳明心学”洒播在他留下深深行迹的苗疆古驿道上。
(图片为资料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