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华甫 图/姚宁
居住在麻江、凯里的畲族同胞热情好客。如果你有机会到畲乡做客,他们会拿出自酿的特色美酒盛情款待你……
畲乡酒是畲族同胞在生产劳动中的成果。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畲族老人到坡上去做农活,当时正值六七月间,青黄不接。老人带到山上的午饭,是用小竹篓装的麦面疙瘩。麦面和麦麸掺在一起,十分粗糙,难以下咽。到了晌午,老人要吃饭的时候,看见田坎边有一篷刺梨树,成熟的果实压弯了枝条,黄澄澄的十分诱人。老人走过去,摘了十几颗刺梨果,去除了表面的小刺和里面的籽儿,把果肉弄碎拌在麦面饭里,尝一尝香甜可口,于是老人食欲大增,饱餐一顿。
第二天老人来干活,想起昨天的刺梨拌饭很好吃,他就先把刺梨果肉拌进麦面饭里,然后把饭篓挂到田边的小树上,等到晌午时分再吃。可不巧的是,还未到晌午,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老人慌忙跑下山去,竟忘记了挂在树上的饭篓。
因家中有事,老人几天后又来到山上,他本以为挂在树上的麦面饭早已臭馊了,可是随着一阵微风吹来,远远地却闻到了一股香气。他走到树下,取下饭篓打开一看,只见篓里的麦面饭不仅没有生霉变质,反而渗出些许晶莹的浆液,香味扑鼻。老人捧起饭篓尝了一口,感受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香甜;再尝一口,沁人心脾;接连吃了几口,感觉神清气爽,身体发热。傍晚,老人把剩下的浆液拿回家,让寨子里的人品尝。大家品尝了这浆液,都赞不绝口地说味美!这时,有见多识广的人尝过之后,惊喜地说:“这不是客家人宴席上的美酒吗?我们东家人什么时候也会酿酒了?”
老人就把这酒的形成过程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于是回去后纷纷仿效,果然能酿制出香味扑鼻的美酒。人们担心季节过了,没有刺梨了,便在刺梨成熟的季节上山采摘,和蒸好的麦面、麦麸合在一起,经过发酵,形成酵母,然后摊开在簸箕、晒席晾干,包装起来,便成了酒曲。有了酒曲,一年四季都能酿出美酒来。
后来稻米成熟了,人们用酒曲酿成醇香的米酒。糯米成熟了,人们用糯米酿制成了甜美的糯米酒。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烤酒,于是人们尝试把酿制好的米酒做酵母,拌在煮熟的包谷饭上,过了不久,包谷发酵,烤出了香气浓烈的包谷酒。人们用同样的办法,烤出了回味悠长的红薯酒和醇厚芳香的高粱酒、醇醪味厚的小麦酒。就算是在灾年,聪明能干的畲乡人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也能用南瓜烤出绵软爽口的南瓜酒来,喝了之后,让人不知不觉醉在畲乡。
悠悠岁月中,酒成了畲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凝聚了畲乡人的亲情,酒浓缩了畲乡人礼义,酒呈现着畲乡人文明,酒沉淀了畲乡文化的精华。
客人进门前,畲乡人端起酒杯,唱起歌来请客人喝拦门酒。
金杯杯来银杯杯,
一对凤凰瓶上飞。
金杯银杯斟满酒,
希望客你不用推。
闻听客你好酒量,
双龙双凤领双杯。
客你喝了这杯酒,
脸上桃红笑微微。
客人告辞了,畲乡人提着酒壶和酒杯,送到村口,唱着歌儿给客人喝送别酒,不醉不归。
客你今天要回家,
我们唱歌来打发。
淡酒一杯来敬你,
情在表面意在心。
客去以后常来走,
亲戚越走人越亲。
寨子里起房盖屋,红白喜事,更离不开酒。人们大碗喝酒,猜拳行令,红喜唱起畲家歌,白事跳起粑槽舞,唱一首,喝一杯,跳一曲,喝一碗,一醉方休。
寨子里立村规民约,解决纠纷也离不开酒。比如,在畲族聚居的麻江县六堡、仙坝村,在他们村里的《护渠民约》中就有“四个壹佰”的规定:“以上条约,如有违者,罚壹佰斤米、壹佰斤酒、壹佰斤肉、壹佰块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畲族聚居的隆昌村、六堡村、仙坝村等结合畲乡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发展小米产业,畲乡人利用自家生产的小米,酿制出了浓香醇正的畲乡小米酒。隆昌村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建了畲乡小米酒厂,生产出的小米酒销售到县城和周边村镇,深受人们的欢迎,年年供不应求。
如果你有机会到畲乡来做客,请你一定品一品浓香醇正的畲乡美酒,享受一回浓浓的畲乡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