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琳 吴代琴 李旭 肖薇 吴嘉
近年来,岑巩县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为做好当前和今后的“三农”工作,该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平庄镇:乡村更美生活更文明
平庄镇坚持党建引领,在优化工作方式、群众参与、载体创建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乡村更美生活更文明。
网格“智”理,增添基层治理动力。深化网格管理和精细服务机制,按照1个网格1名驻村干部、1名村干部,若干名的党员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的力量配置,形成“1+2+N”的网格队伍,落实政策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环境卫生整治等网格职责,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确保工作全覆盖、无死角。目前,全镇综合网格37个,网格员61名,党员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等479名。
党群“共”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委主导、支部牵头,通过创建“道德积分超市”、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奖惩措施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治理原动力。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寨管委”“院坝协商”等平台,整治农村天价彩礼、子女不孝、环境卫生问题,培育诚信友善、破除陋习、热心公益的文明新风。
合约“管”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合约食堂”约定办酒标准、办酒形式,狠刹群众滥办酒席、盲目攀比不良风气,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取得新成效。不断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加大对“合约食堂”的利用,将办酒场所转化为方便村民议事、政策学习、文化活动的综合场所,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今年来,为群众解决问题困难130余个,有联户长296人,组建“寨管委”28个,创建“道德积分超市”6家,评选出“身边好人”4人,最美街道2条、最美村寨37个、最美庭院192户。
凯本镇:激发家庭农场新活力
凯本镇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发展,通过“政策+示范”“流转+承包”“技术+资金”组合拳,不断激发家庭农场发展新活力。
“政策+示范”组合拳。聚焦畜禽养殖、精品水果等发展,积极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探索推力,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坚持支部引领,鼓励致富带头人、党员、返乡创业人员等大力发展个人家庭农场,形成一批带富能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先进标杆,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兴办家庭农场,共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有家庭农场1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1个,产值预计可达100万元,带动就业80余人次。
“流转+承包”组合拳。通过大户带头,支部协助,集体协商,镇村干部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对土地流转意愿群众摸排,采取土地承包的形式,签订流转协议,按亩流转,定期付租金,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同时,加强特色产业培育,对农村闲置土地实行“靶向打击”,为不断培育壮大家庭农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去年,全镇流转土地1.3万亩,全年付出租金300余万元。
“技术+资金”组合拳。针对技术瓶颈开展指导,不断提高农场综合管理水平。镇级农业服务中心开启线上跟进和咨询服务,通过视频指导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接农村信用社,加大小额贷款的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家庭户口以及重点特色项目给予相应优惠政策支持。今年,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28次,线上指导10余次,帮助群众协调解决资金问题2次。
天星乡:“四举措”创建“无诉讼村”
为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天星乡山岗村“四举措”创建“无诉讼村”,顺利完成了县级验收。
完善治理体系,形成庭前调解合力。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联户长”作用,做好社情民意排查、分析研判、矛盾纠纷化解,建立调解卷宗,定期进行回访。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为调解协议履行加上保险,确保矛盾纠纷止于未诉、化于未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3件,其中4件化解于庭前,实现涉诉率“零”目标。
健全工作制度,优化特殊人群服务。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刑释解教、精神障碍患者、“三留守”等特殊人群台账,严格落实联系村领导、网格员、村干部、片区民警以及其家属的五级包保责任,建立完善走访、动态管理制度,每月进行走访,季度动态调整,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化解不良情绪,帮助特殊人群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氛围营造,增强群众法治意识。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传、开展咨询、召开院坝会、火坑会等方式,不断加强法治宣传。选聘一批“法律明白人”,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引领广大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山岗村选聘法律明白人5人,集中普法宣传8次,入户普法宣传600余次。
助力产业发展,反哺基层法治建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村级调委会力量,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矛盾纠纷。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村级调解委员会协调处置产业矛盾4起,全村发展太子参种植462亩、油茶450亩、种桑养蚕220亩、百合140亩、茶叶110亩。
注溪镇: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注溪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树牢“四个与共”,强化“五个认同”,加强各民族交融。
“红色堡垒”夯实民族团结新根基。以7个村(社区)党支部为引领,汇聚党员干部、人大代表、老干部、妇女、志愿者等红色力量,组建新时代党的基层民族工作队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底蕴,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绿色文明”渲染民族团结新氛围。按照“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出彩”原则,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依托,打造人居环境示范试点12个。积极开展“爱家乡、我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庭院内种花栽树,打造道路景观带等特色田园风光,渲染了绿色生态、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氛围。
“金色产业”赋予民族团结新能量。围绕“两主导一特色”,通过“稻+油菜”轮作模式,打造春天的金花,秋天的金稻。落实油菜种植8560亩,水稻制种面积42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1.56万余亩,思州柚种植面积2.5万余亩,为推动民族团结创建提供新动能。
“多彩文化”增添民族团结新趣味。以民俗文化、田园风光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土“稻”文化、田氏土司文化、“六月六”娃娃场等特色文化资源。组织群众参加开展思州土司战鼓文化交谊会、广场舞大赛、“春赏花·花田喜事·迷你周坪”等文化旅游活动,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