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汉林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讲班开班式上针对当前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艰巨任务,特别强调当前必须在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作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 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年轻干部在着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 以偏概全。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 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特别强调了调查研究对提高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和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也指出如何正确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学思用贯通,在工作中细照笃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把调查研究切实当成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一、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在1930年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光辉文献中提出了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正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并具体比喻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毛泽东同志终身注重调查研究,他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 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邓小平同志亲自带队到北京顺义县调查研究,为了着重了解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两个平均主义问题。既召开县、公社级和生产队级干部座谈,又派工作人员住到农民家里了解社员生活 的真实情况,还大量进行现场察看。最终在详实的材料基础,得出了针对改变平均主义倾向的观点,也就是确定核算单位, 队与队、社员与社员不用扯平,要去掉平均主义,必须落实 按劳分配原则,为在困难时期中央政策的修改提供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在改革开放前夕,为把脉中国去向,邓小平同志1978年9月13至20日,在北方的辽宁黑龙江吉林和河北天津四省一市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著名的“北方谈话”,与当时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呼应,孕育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崭新观点,为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作了思想和政治准备。在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考察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南方谈话”内容,“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中国的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大踏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并把调查研究界定为我们党“传家宝”,并且自己从一开始就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中,把“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向 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等内容作为开篇第一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一开始就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率先垂范,极大地转变和规范党风政风。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求“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把调查研究表述 为“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理论上守正创新,在调查研究工作上身体力行,既重视调查研究又善于调查研究,为全党全社会做出了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倾注精力最多的工作之一。每年有1300多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党的十八大以后,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习近平总书记50余次的国内扶贫考察的“看真贫”结合在一起的,是调查研究才得出科学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决策和一系列创新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到一些贫困地区就要看真贫”。党的十八大后的第2次国内考察是2012年12月29日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他事先要求不要在调查中有“培训”“导演”这样的形式主义,也不准临时在群众家里搞“装饰”。2013年11 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在去湖南之前,特地交代要去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寨,交代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要刻意去收拾,让我们了解群众的真正生活。正是因为看到真贫把握真贫,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 与时俱进的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理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使中国的扶贫事业创造出人类反贫困事业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身入”和“心到”是做好调查 研究工作是必然路径,这样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二、调查研究是年轻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 就,开创了发生历史性新局面,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坚守问题 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当作开创新局面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今后的世情国情社情,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 当前,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优势明显,但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依然众多。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长期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而调查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要眼睛向下步履走基层,到困难和问题 中去,到群众“急难愁盼”中去,才能知晓最真实的群众生活,制定出最能解决问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那种与基层群众心连心的情愫,始终贴近基层的作风,为每个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地区延川县梁家河村上山下乡7年时间,从一个城市少年到农村干部群众公认的“好后生”,长期的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经历使他真切的了解了中国基层 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在河北省正定县委工作期间,轻车简从走遍所有村庄,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在福建省宁德地委工作时,提倡“滴水穿石”“弱鸟 先飞”“四下基层”的良好工作作风。在福州市委工作时, 特别强调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在浙江工作期间推行领导下访制度,倡导面对面开展好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这一路走来体现出的良好作风,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使自己工作踏实眼光深邃决策正确。在福建工作时创造性提出“生态省”决策,开风气之先。在浙江卫工作时提出“八八战略”,至今仍是浙江发展的遵循。在上海工作时着力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今天已经上升为国家 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 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而且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为人民服务不仅要 有人民情怀、公仆意识,同时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这就要求年轻干部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才能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年轻干部要注重调查研究,同时要运用好调查研究的方法,这样才能通过良好的方法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干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搞好调查研究,要求我们的年轻干部眼睛向下步履向下。“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听有的村,当地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调查研究不是走过程做摆拍,而是真正用心了解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调查研究路径是得到真实情况的正确选择,也是干部理想信念优良作风干事创业 良好作风的体现,做调查研究,对基层情况熟悉,从基层中找到办法提升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困难。用小学生的诚恳态度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干部成长就能步履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年轻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成长,使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调查必须有符合现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他说:“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具体而言要体现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要在“深实细准效”上着力。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着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就是要自觉主动地深入基层海 群众勇于和社会各阶层各界别人士交往,注意听取群众的声音,真切体会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住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提出看法并做出决策。“实”就是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切实了解情况,向群众真心学习、向实践一线求真,听实话、像实情、办实事、纾难题,让调查研究产生多种切实效果。“细”就是认真听取各种意见,掌握全面情况。要听干部汇报,也需听群众意见,既要面上观察又要点上剖析,既要文字材料也要现实事例,摒弃“看盆景、出镜头、看光鲜”的做派和假大空。“准”就是真实调查和科学研究后,结论和观点科学准确,并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通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分析出到规律性的道理。“效”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正确的处理矛盾解决问 题的办法,得出管长远决策部署,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和担当历史重任,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干部成长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真诚的做基层群众的学生和朋友,必须做到作风过硬,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这样脚踏实地的调 查研究就能成为年轻干部的不断成长进步从而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