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4月17日

龙江,天下烧鱼第一村

○ 通讯员 石秀昌

驱车由从江县城出发,穿过“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继续前行7公里,右侧垭口一座红色大门映入眼帘,牌坊上书“天下烧鱼第一村”七个字苍劲有力,十分显眼。跨过山梁往右拐,一个村庄豁然躺在谷底:四周青山环抱,平缓的谷地被一条小河蜿蜒切割,但见小径阡陌,田园交错,闪亮的是水田,乌黑的是木楼顶上的青瓦,鼓楼高耸其间,堪称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龙江侗寨到了。

龙江侗语称为“弄歹”,是丙妹镇雍里片区唯一的侗族村寨,辖腊行(上寨)、腊先(中寨)、平歌(平寨)、嘎令(新寨)四个自然寨,共计416户1864人,32个姓氏。

龙江侗寨大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吴、石、杨、李、梁、罗、刘、陈、卢、张、蒙、邓、赖等几个姓氏的族人先后从不同地方迁徙而来。最早入住龙江的吴氏先祖来自江西,石氏先祖则是黎平潭溪石氏的一支。如今石、吴两姓是寨里的大家族。

龙江侗话口音与从江县境内所有侗寨都有很大差异,却与榕江三宝侗寨语音十分相似,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有关。

相传,迁徙中暂居于都柳江边小融的吴氏先祖家里喂养一公一母两只大白鹅,白鹅每天早出晚归,母鹅每天都能下两个蛋,引起了家人关注。一天,吴公悄悄跟随白鹅翻过一道山梁,进入宽广的山谷,只见两只鹅飞也似的扑进一个一亩见方长满浮萍的池塘。吴公大喜,决定率族人迁入山谷,命名新家园为“弄歹”。“弄”是侗语草木茂密的山冲;“歹”是侗语命中注定拥有之意。得益于先民勤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弄歹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弄歹处于榕江陆路经从江南出广西古驿道的中枢,从下江的八沙渡口上岸经陇里下弄歹上岜沙下丙梅,路程最短。这条古道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榕江至从江公路贯通后才结束使命。繁忙的古道和肥沃的良田吸引了众多外人的聚拢,弄歹以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终成从江县姓氏最多的大侗寨。

弄歹地广田多,水源充足,自古以种植糯禾为主,田间放养鱼、鸭,是实打实的“鱼米之乡”。这里的鱼,全都是稻花鱼,鳞片淡而金黄,肉质肥美细嫩,天然而营养。每当稻禾飘香,当地的人们都会以独特的方式畅享这一道独特的美食。

秋收折禾季是弄歹吃烧鱼的最佳时节。选一处开阔的草坪或旱田,烧一堆大大的旺火,铺开红红的火子,把敲晕的田鱼一条条排列在火子上轮流翻身烧烤。不一会儿,鱼身焦黄,吱吱冒油,稻花鱼的香气就溢满田间地头。在弄歹几乎不费什么成本,皆可在田坝、路边、溪沟采摘到天然新鲜可口的野菜。折耳根、野葱、蚂蚁菜、鱼蓼、红背菜、小叶韭菜、瑶人菜、苦蒿等等,据说弄歹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可食用的配料达八十一种之多,洗净,拌在一起,配上青、红辣椒,洒上椒盐,拌料就成了。夹一块鱼肉,裹一团拌好的野菜送入口中,舌尖的味蕾便感受到甜的、香的、荤的、素的伴着微辣的感觉传入腹中,顿觉周身舒爽。品着地道的烧鱼,呷一口当地人自酿的米酒,在美食与舌尖的碰撞中,在融融的欢声笑语里,你便会恍然感受到“身居仙境,安然自得”之乐。

由于慕名前往弄歹吃烧鱼的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浓,便演变为该村特有的节庆——“烧鱼节”。对于弄歹侗家人来说,这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又有祈求好年景的寓意,寓示着侗家人团结、吉祥、丰收和喜庆。每年前往弄歹体验烧鱼的人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弄歹烧鱼声名远播,被人们冠以“天下烧鱼第一村”。

解放以后,各地行政建制村庄都要规范命名,汉族干部先改“弄歹”为“龙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于是又改名为“龙江”了。说来也巧,龙江还真的与“龙”有着神话般的联系。

相传很久以前,弄歹有两个著名的祭师外出做法事返回途中,偶见一口井水异常,便闲聊说,水底的龙公正在头疼呢。龙王听了很是震惊,立即派两条花鱼化作两个漂亮的姑娘来迎请二位高人。二人来到龙宫,从龙王的腮帮里揪出了一条大蚂蟥,龙王的病就这样好了。龙王为了答谢二人,留他们在龙宫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两个祭师坚辞不肯,只求龙王保佑弄歹人今后过江过河平安无事。龙王赞赏他们不贪钱财美色的人品,点头应允了,派两个姑娘送他们返回了凡间。直到现在,弄歹人不无骄傲地说:有龙神保佑,弄歹人从没发生沉船溺水事故。

弄歹人对龙王感恩戴德。在过去的很多年前,弄歹每年年初都要过祭龙节,祭龙活动要举办三天三夜,杀猪宰牛,蒸糯饭,打粑粑,染红蛋,寨子里最年长的“寨老”把自己装扮成龙的模样,身穿黑色长衫,头顶龙面斗角图腾,站在高高的祭拜台上,口中念念有词,全村男女老少在台下跪拜。

龙江村的建筑物,整体沿着地势呈阶梯状布局。建筑大多为1-2层,户型格局、庭院布局、外立面风貌、建筑构件等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建筑风貌上,大多数建筑呈现出侗家特有的吊脚楼,受汉族影响,民居建筑含有大量汉元素,人们居住的房子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大多建在缓坡地带,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敛”的处世思想。

村民住宅因多次火灾,远古的木楼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民居大多是在80年代以后所建。近年新建建筑,尤其是脱贫攻坚以后有了极大的改变,底层多为砖石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内部布局也与老式建筑有所不同。

龙江大寨鼓楼始建年代不详,1962年建成地楼,1997年又建成九层密檐鼓楼。2000年毁于寨火,2004年重建。鼓楼坐东朝西,鼓楼平面呈正六边形,16柱落地,其中主承柱4根,檐柱18根。立面为17层密檐,双楼冠,各层封檐板和翼角均有彩绘彩塑,建筑造型优美,楼身高大,是从江县现存鼓楼中较高的一座。

平寨鼓楼重建于1968年。鼓楼坐北朝南,鼓楼平面呈正四边形,16柱落地,其中主承柱4根,檐柱12根。立面为5层密檐,单楼冠,人字顶,覆盖小青瓦,鼓楼造型古朴简单,楼身多一份质朴与雄浑,使造型美观的楼体增添了坚实感和凝重感。

龙江的侗歌十分丰富。相传,古时候一个叫四耶的侗族歌师,挑着侗歌唱本走村串寨,四处兜售传歌。一天,他来到弄歹,扁担突然断裂,唱本散落一地,四耶觉得这是天意,便将这些唱本留在这里,龙江就这样成为远近闻名的“歌窝”。2016年,县民族文化研究所在龙江村举办了一场侗族大歌研讨会,县域内所有的侗寨甚至邻县歌队前来参加,充分说明龙江在侗歌演唱方面的突出地位。

龙江有一口古井叫“闷花端”,是为纪念一位美女歌手而命名的。

从前,弄歹吴家有个叫花端的姑娘,天生一副好嗓子,是歌队的领唱。父母逼她与表哥订了婚,花端伤心不已,又无可奈何。

榕江三宝侗寨有个英俊的青年歌师杨元巨,父母逼着他迎娶表妹,他一气之下,背着牛腿琴离家外出传歌去了。一天,他来到弄歹侗寨,在一口井边喝水,听到一阵如云雀般的歌声传来。元巨呆住了,他从来没听过这么动听的歌声。

元巨抬眼一望,只见一个漂亮的姑娘在不远的菜园里摘菜、唱歌。元巨随琴声唱了起来:刺蓬画眉叫满坡/我的苦情难诉说/日头西沉百鸟归/腊汉无处来落脚/井边姑娘不相识/琴声愿得人唱和/听你歌声如泉水/流进胸间暖心窝。

好清爽明亮的歌声哟!花端不禁由心赞叹,大胆回唱:画眉傍晚叫声声/远客莫在井边停/雁鹅展翅飞天下/穷寨也可暂安身/哥哥人好谁不识/琵琶一曲勾心魂/哥若有意今晚会/欢聚为哥洗苦情。

歌为媒,情牵线。触景生情,在那一刻,两颗心顿时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一天晚上,他们来到河边,元巨说,苍天作证,一个月后的八月十五来此接花端。说完悄悄离开了弄歹侗寨。没想到这一幕被尾随监视他们的表哥看见了,打得花端姑娘遍体鳞伤。母亲十分同情姑娘的遭遇。

八月十四日那天早上,花端母亲突然大声悲哭,说花端被表哥毒打后内伤过重,今早死了,母亲将自己的棺材送给姑娘了。亲友们挖好了墓穴,将棺材悬放墓穴边,择日再葬。听说花端已死,表哥也不再纠缠。

八月十五这天午后,元巨如约来到弄歹,听说花端已死,哭得死去活来。母亲看到元巨真心实意,叫他半夜里打开棺盖拉出了花端。原来母亲预先在棺材底烧穿了一个洞,让花端终于等来了如意郎君,从此远走他乡。寨人为纪念花端,将那口水井命名为“闷花端”,“闷”即侗语的“水井”。

居住龙江的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和尊重,因而这里的节日也彰显了这一特色。最早居住在弄歹附近的是苗民,侗家人迁入弄歹以后,苗民就陆陆续续迁走了,独留一家滚姓的,后来也成了侗族。侗家人对苗民的迁走心怀愧疚,因而也十分珍惜苗族节日——苗年。龙江是侗族地区唯一过苗年的侗寨。

十一月底的苗年来临之前,龙江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粑、酿糯米酒,预备好待宰的牲口。龙江苗年最热闹的是喝“同年酒”、踩“芦笙堂”、斗牛、对歌。由原系苗族的滚氏族人击鼓后,各家各户才能鸣放鞭炮;滚家是芦笙头,进芦笙塘吹芦笙,必须由滚家人吹着小芦笙走在前面。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龙江侗寨都要包粽子,从第二天开始按照十二地支来推算,辰、巳两日就是吃新节。吃新节第一天吃鱼,第二天才能吃肉。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要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这一天房门一律敞开,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火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吃饭之前,全家人围坐火塘,由家长举行“斗煞苟妹”仪式,在火炉边烧香化纸念祭祖词:“祖先啊祖先,今天是吉日,我们家吃新,备美酒佳肴,请你们先尝,保老少安康,保人丁兴旺。”“斗煞”结束,全家人才能开吃。

龙江染布节是在吃新节之后的亥日,主要是祭拜王母娘娘,乞求天神赐以良种,赐以雨水,保佑种棉成絮,年年都能染上新的布匹,都能穿上新衣。

地处古道上的龙江,接受汉文化较早。民国修建的二层木质结构学堂,四周走廊环绕,拱形大门,保存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下江镇勤龙村籍的王万里是第一任校长,龙江村退休医师王本金,退休教师吴松柏就是当时龙江小学的首届学生。随后第二任校长是丙妹村籍叶绍祥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广西籍女校长叶焕英。1956年龙江发生大火,学校被烧毁。灾后村民们投工出料在原址建一栋9间教室的木质教学楼。1997年,香港佛教协会出资10万元修建一栋三层混泥土结构教学楼。一届接一届的努力,龙江小学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学子,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党政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曾经担任从江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的周灼华,原任中共从江县委副书记后调往广西柳城县任县委副书记的王德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2023-04-17 1 1 黔东南日报 c214667.html 1 龙江,天下烧鱼第一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