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慧明
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先行;产业要发展,要素保障是前提。省委书记徐麟3月16日在黔东南调研时作出“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勉励黔东南抓牢抓实高质量发展,确保“开门稳”。
在这个火红的春天里,我州一系列工作部署吹响了全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黔东南大地处处奏响火热的发展乐章。
“全州上下要把要素保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认真抓好各类要素保障,切实做到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围着产业转。”州委书记、州长安九熊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要素保障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强化平台支撑
我州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主阵地、主战场作用,狠抓15个工业园区,以及1个国家级、4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优势资源、要素、企业、产业向园区集中。
暮春三月,在台江县经济开发区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铅蓄电池生产线,现场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转动,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一片繁忙的景象。
自2018年落地台江以来,该公司持续完善产业链建设,打通蓄电池产业的上下游,直接带动上游产业链产值11亿元,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将全力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无独有偶,位于炉碧经济开发区炉山工业园区内的凯里玻璃产业园,目前已入驻凯荣玻璃有限公司、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海生玻璃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以及7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初步形成石英砂、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的玻璃产业链条。
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这是我州进一步发挥园区平台集聚效应,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集约发展,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的一个个生动例子。
——强化资金支持
建立完善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平台作用,对重大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更多金融主体投入到全州实体经济壮大、重点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创新、企业做优做强上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挥前期经费撬动作用,共安排2021年州级前期经费1430.53万元,用于支持47个重大项目开展前期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争取到2021年省级前期工作经费1600万元、2022年省级前期经费1540万元,全力助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保障土地供应
既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建设用地储蓄,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又要盘活批而未用的土地资源,走节约集约道路,有效支持经济发展。
我州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用地保障服务体系,优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2022年以来,全州获批建设用地392.4公顷,建设项目使用补充耕地指标2702亩(1亩=0.0667公顷)、水田指标1626亩、粮食产能151万公斤,保障全州99个批次建设用地以及24个项目耕地占补平衡需求。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扎实抓好2023年全州科技人才工作,我州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全力推动科技人才到黔东南州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支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凸显作用。
实施科技项目吸引人才,建设创新平台集聚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人才。我州启动实施2023年州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人才围绕制约“5+N”产业体系和“6个100万”提升工程产业,开展重点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组织申报2023年度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申请资金达2.31亿元;组织申报2023年州级科技计划项目403项,着力通过项目实施吸引人才。同时不断激发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培育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快速成长。
——优化用能保障
水、电、气等生产要素,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是保障企业生产发展、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的前提。各相关用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到产业项目推进到哪里,各类用能保障就延伸到哪里。
全州15个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约200万平方米,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9个,处理能力7.13万吨/日。全州园区水电路及相关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铺设燃气管道90公里,无线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入驻,聚集效应越发显著。州县两级政府持续推动园区管理方法方式创新,园区运营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掌舵沉稳裕如,知难勇毅向前。黔东南州坚持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优政策、强供给、促提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在笃行实干中用心用力书写锦绣黔东南新未来的靓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