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中俞
因“左”倾错误领导和敌我力量悬殊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被迫率领8.6万多人开始撤离中央苏区,离开江西去湘西。却因“举国大迁移”而前行缓慢。到12月上旬,中央红军虽相继突破敌军几道封锁线,但已减至三万多人。1934年12月12日,党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军事紧急会议,决定西进入黔。
从1934年12月17日起,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从锦屏县河口、黎平县高洋、榕江县朗洞进入剑河县南加、南哨、太拥。12月27日,负责长征殿后的红五军团离开剑河县境。中央红军在今剑河县共计征战11天10晚。
毛主席过剑河向苗族群众送温暖
长征初,军委、总司令部、军委电台、干部团等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党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后勤机关、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担架队等组成军委第二野战纵队。1934年12月14日至19日,根据电令,红军进行长征后第一次大规模休整和改编——黎平整编。其中,将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并入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15日称),下辖三个梯队。
黎平整编后,毛主席随军委纵队第一梯队长征。其中,过剑河县共计5天4晚。1934年12月22日:毛主席从锦屏县瑶光出发,沿清水江而上,经河口、南加、里格、南孟、柳霁、南旁、南寨等地,到柳寨宿营,行程约60里。23日:毛主席从剑河柳寨出发,经岔路、洞坎上、猫鼻岭、下革东等地,到返排宿营,行程约36里。24日:毛主席从返排出发,经南埃、野拢、乃寿等地,到剑河县城柳川宿营,行程约30里。25日:毛主席从柳川出发,沿江而上,经陡寨、南脚、斩江等地,到台拱革东宿营,行程约50里。26日:毛主席从台拱革东出发,经稿午、八郎、宝贡、猫坡、巴拉河等地,到施洞石家寨宿营,行军约65里。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送上一份颇能表达诚意的见面礼乃人之常情。在黎平,红军总政治部(简称“总政”)号召指战员每人备好一件东西,给少数民族群众作见面礼。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不多的一点东西送给民众。据廉臣(陈云的化名,军委纵队政委)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赤军以民族平等、解放苗家、反对贵州军阀压迫苗家等之宣传取得苗家之拥护,……如赤军在黎平时,政治部即通告各部队,……并叫赤军兵士每人备一件东西送给苗家。”据成仿吾的《长征回忆录》载:“红军总政治部命令全军加强群众纪律,并号召每个指战员给苗、侗族人民一件礼物。”据许长庚的《长征中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载:“黎平休整时,红军开展‘向群众捐献一件礼物’的活动。”据戴镜元的《难忘的岁月》载:“……红军总政治部号召,每个同志送一件物品给苗族兄弟,作为我们第一次到贵州送给苗族兄弟的礼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送给他们。他们得到了这些礼物时,眼睛里都放射出感激的光芒。”
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还有毛主席于1934年12月25日上午在剑河给苗族老妇、童子“送温暖”的记载:“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赤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此事发生在今剑河县镇江村陡寨(原属中都村)。话说当天上午,毛主席从柳川出发,走约15里后于11时许到此。据毛泽东警卫员吴吉清回忆道:“这位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在前几天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当了兵。她没法儿活下去,就和儿媳妇分两路四处讨吃。”“主席听这么一说,立即从身上脱下了他那件毛线衣,让我们又拿了两条装满粮食的干粮袋,一起送给了那位老妈妈。”据罗开富的《红军长征追踪》载:“半个世纪过去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我谈起红军时,还都不时伸出大拇指,夸共产党是为民的党,红军是为民的兵。在剑河的2天多,已有3个老人谈到当年的一件事情:那年冬天冷得很,毛泽东在剑河的山路上,碰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苗族老婆婆,抱着一个赤身的小孩,冻得发抖。毛泽东立即脱下身上的毛衣。又叫警卫员拿出他的口粮,一并送给这位老婆婆。这些老人原来知道这件事,但不知道是谁。后来当年毛泽东的警卫员在回忆文章中谈到这件事,大家才知道是毛主席。”
发布长征入黔后首个民族政策
因统治者实施反动政策而造成历史隔阂,加上反动派的欺骗宣传,使得长征沿途的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基本不了解。能否顺利通过民情复杂的地区,是对党和红军的严峻考验。面对这样的难题,党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成功争取到各族民众支持。
1934年12月21日,总政要求:“加强纪律检查队与收容队工作,继续在部队中进行严肃纪律的动员,更加改革与居民关系,严厉的向一切破坏纪律、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明确的执行本部对苗、瑶少数民族的指示。”24日,根据黎平会议决定,总政在剑河发布长征入黔后首个民族政策——《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 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要求切实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利益:“最近我军经过之地,地瘠民贫,苗民甚多,各部队更应向战士详细解释,严格督促:(一)明确传达与执行本部对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有信仰的甲长、乡长。(二)山田牛少,居民视牛如命,绝不应杀牛。土豪牛要发给群众,严厉处罚乱杀牛者。(三)加强纪律检查队、收容队工作,在宿营地分段检查纪律,开展斗争,立即克服一切侵害群众、脱离群众行为。”
168名苗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
1934年11月19日,总政在湘南发布长征第一个民族工作文件——《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3)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在人数较多时,应成立某个少数民族的单独的连队,并特别注意与培养他们自己的干部。”中央红军曾在剑河编建一个新兵连。
据萧华的《艰苦岁月》载:“……苗岭位于崇山峻岭间,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这些兄弟民族由于长期受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压迫,一看到汉人军队就有反感。……经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和实际行动的影响,苗胞们和我们亲近起来了,主动当向导,抬担架,照顾留下来的重伤、病号和掉队人员。当我们离开苗区的时候,有的还跟着我们一起走,参加了红军。”据赵镕的《长征日记》载:“12月21日……按军团部通知,我们今天在剑河休息一天。军团政治部通知,各单位……还要注意扩兵工作。……这里居住的亦多是苗族,人民性格憨厚,生活很苦,承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以一经动员,到晚间就有168名苗族青年报名参军,由政治部负责将他们编成一个新兵连。”据林伟的《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一日……今天我军团在这个贵州苗族人民众多的剑河县城休息一日。军团政治部进行扩兵工作,经过宣传,就有苗家青年160人参加了红军,编成了一个新兵连。”
唤醒剑河民众打土豪分浮财
红军长征在剑河写下了不少标语,主要宣传主张民族平等、反抗阶级压迫等,唤醒剑河民众。尽管有的后被反动派清除,可真理却永存民众心中。据《红军在黔东南》一书记载,红军写在剑河的标语有:“组织自己的阶级工会!”“打倒土豪分田地!”“拥护苏维埃!”“红军是抗日反帝的主力军”……如今,在革东苗寨邰姓村民家外墙上仍清晰可见一条红军标语——工农团结起来不交警备捐!
打土豪是扩大红军收入和发动群众的手段,分浮财是红军得民心的主要途径。红军占领剑河县城后,将蒋玉鹏、丁沛生、洪余哉、李平阶等20多户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在逃跑时来不及带走的浮财全都没收,在剑河县国民政府门前的操场坪上召开群众大会。在现场,数百名群众分得干稻谷二万四千多斤、被子五十余床、棉布八十余匹、食盐数百斤,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日用物件。红3团在革东打了两家土豪,没收肥猪12头、谷子百余担。把一半谷子和部分物品分给穷人,老公公、老婆婆都笑呵呵地说:要不是红军来,哪能分得这许多谷子和物品!
红军长征日记谈剑河
不少红军战士的日记都记录了红军长征过剑河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在少数民族村寨落脚的点点滴滴。
据赵镕的长征日记载:“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十四……剑河。……今晨5时,部队冒雨出发。……部队的情绪很高,同志们都挺乐观,……今天行程85里,下午近6时,赶到了苗族人民聚居的剑河县城。……12月21日,……军团政治部通知,各单位除召开会议、清理卫生和认真检查有关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外,还要注意扩兵工作。军团司令部、政治部均住在县衙内,供给部住在其左侧的一家地主院里,监护连、兵站,运输队亦都住在附近土豪家里。剑河位于清水河南岸,约有400户上下人家,县城四周皆竹林山地,可惜常被反动民团加以破坏。城内原有反动民团400多人,杂牌枪支200多,闻我红军到来,已先行逃走了。……12月22日……松琴。今天拂晓出发,虽遇上了一个非常晴朗的天气,整天一点乌云都没有,但这苗族山区都异常寒冷。……”
红一军团15师师长彭绍辉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日……继续越苗岭山,经蛟洋(此地二百余户人家),老百姓对我军还不够了解,有些害怕的都跑了。……后部队继续行进,又爬了一个高山,到高岭山顶上宿营。此地约有二百多户,老百姓少数在家,部队尚能找到房子住,弄到东西吃,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困难。苗族人民喜欢用酒糟蒸肉或鱼。我同肖华同志在老乡家里各找到一碗糟鱼,又找到一碗糟肉(巴掌大一块),我们吃了后,每碗放上一块白洋,写上几句宣传的话。部队吃了老乡的东西也都给留下钱。我军的这些做法给群众留下了好的印象,后来群众宣传开了,说这个军队是好人……十二月二十一日……出发后,上午经南韶过河,到达章汉铺宿营。行程约五十五里。这几天,……部队都自己拣柴火,很注意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在通过南韶时,接军团来信,今日红二师已占领剑河城。十二月二十二日……到九拱时,前卫四十五团与苗族人发生冲突,……今日行程约六十里,到鸡毛尾宿营。十二月二十三日……早由鸡毛尾出发,到革东宿营。……十二月二十四日……今日由格东到施洞口,行程约七十里。”
红一军团1师3团党总支书记萧锋的长征日记:“十二月十九日……晨七时由河口镇出发,经南旁到柳寨宿营,行程六十五里。……十二月二十一日……晨七时从南哨出发,渡清水江,到剑河城宿营,行程五十里。这一带路不好走,不是爬坡就是过河,行军速度很慢。……十二月二十二日……晨七时从剑河出发,经东斗到上格东宿营,行程六十五里。晚,团政治处召开政工会议,简单小结从黎平出发数日来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情况,林龙发政委讲了话,……十二月二十三日……晨七时从上格东出发,经乌鸦铺到偏寨宿营,行程六十五里。”
追述这段艰难且辉煌的历史,红军过剑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这是革命先贤先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将是助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禀赋。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伟业而奋斗!
注:文中长征红军指1934年12月中下旬征战剑河的中央红军,不含同年9月下旬(不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长征时期内)征战剑河的红六军团。
(作者系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