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4月22日

生命的记念与垂怜

□ 杨秀廷

大山里的人文风物,模塑着族群的生活形态与精神面相。记忆与重构,远山与近土,都以各自的方式,收纳和积淀岁月的秘密。

在我的家乡锦屏县娄江苗乡,摆古、唱古歌、祭拜山水,是农闲日子里的乡俗。

六百多年前,苗家人躲避战乱隐入黔湘边地的深山菁岭,开辟这片家园,缘山修路,畲土为田,伐木架屋,种粟栽禾,男子计口而耕,妇女度身而织,劳作中田歌相答,清越可听,在筚路蓝缕中生息繁衍。地娄、贡村、展金、渡江、岑文、虎冲、八佰、坐寨、八客、万龙、平昌、布磴,这些大大小小的苗寨,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团成一个聚落,清贫地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娄江风雨桥上,有一首今人的《娄罗古意》:“亭台楼阁壮苗乡,势启龙章气韵长。古道娄罗多胜迹,人文荟萃翰墨香。百代过客尚贤德,千秋大业举栋梁。最是歌舞情深处,古寨花桥映霞光。”描绘的就是一幅耕织相顾、安居乐俗的苗乡画图。

在岁月长长的来路上,秋收后的大山里,那些安静的夜晚,山风吹过山头的树梢,月光透过树林间,星星点点碎落到地上,清脆的木叶曲伴随芦笙欢快的节奏,在山林间的芦笙坪响起来。姑娘们早已得到后生伙邀约的信号,那些春天里埋在心间的种子已经发芽、抽枝长叶,她们怀揣甜蜜的心事,呼朋引伴,吹笙跳月。歌声就在这样的光景里月色般流淌而出:

月亮出来了,

照亮了木楼,

照亮了山路,

照亮了山头的芦笙堂,

照亮了青春年少的光阴。

姑娘们,

快来玩月亮踩歌堂跳芦笙。

我们要用心跳,

跳得不好别人会笑话。

笑话谁啊,

就是笑话我们这几个小姑娘……

月光,歌声,透出大山里的暖意,在岁月的经纬间静静盘旋、羽化、飞升。山风轻轻吹来,歌声缓缓飘过,融融月色,轻盈地抚触着被歌舞濡染的心灵。在那些柔美得像梦一样的风俗里,山里人安守平和自得的日子。

澳大利亚著名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中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不屈的民族,他们便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苗族古歌《迁徙歌》唱道:“昔年吾族东居,生息广远之地。繁衍江河之畔,四野良田万顷。山野林木耸翠,江河绕寨环村。最早植禾种稻,栽麻种棉作衣。蚩尤逐鹿征战,九黎分支迁徙。高山密林为家,饥寒困苦相随。多少悲壮往事,都付大江流水……”

高山阻隔不了历史惯性带来的暴风雨,大山里的岁月就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突然起了波澜。

明景泰年间,苛税繁重,民不聊生,今贵州锦屏、黎平、剑河交界地区苗族侗族人民频繁暴动,进攻周边各所屯。景泰四年(1453年),婆洞(今锦屏县启蒙)侗民暴动,为五开卫指挥戚安、参将陈友等镇压。次年婆洞杨婆孙率众复在今锦屏启蒙、河口及剑河县东部地区暴动,五开卫指挥戚安前往镇压,杨婆孙被擒杀。社会动荡的激流冲刷和改变着大山里的秩序,景泰五年(1454年),娄罗(今娄江)赛龙,组织民众万余,揭竿起事。赛龙自称总兵官,分兵两路攻打铜鼓卫(今锦屏县铜鼓)、五开卫(今黎平)。都督陈友与参政李辂、佥事葛翊、都指挥江迪、刘信等分两路截击。戚安奉命守新化,以联络五开、铜鼓两卫。戚安率部一千四百人行至距地娄八华里的洞湳(今锦屏县钟灵乡高坪),为事先侦知的赛龙设伏兵袭击,戚安仓卒应战,短兵相接,喊杀声震天。戚安被杀,所部大多战死,后望而却步。庄荣率援军赶到,双方再战,赛龙部力疲不支,退回娄罗。庄荣趁势挥师掩杀,赛龙所筑之十余所寨栅全部被夷为平地,团转村寨毁于战火,民众四散奔逃。我的家乡遭受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传说具有剪纸为将、撒豆成兵神力的赛龙,落荒为一骑孤勇。失路的草莽英雄,拼尽蛮荒之力,亦无法挽其倾颓之势,终而偃旗息鼓。赛龙兵败,被俘而死。

传说赛龙领军临行前,出征将士为留守在家的妻子及女儿等送上一根白麻头绳,嘱咐亲人如果自己战死,便将此麻绳扎于发间为孝,第二年第三年变成绿色头绳,象征自己的生命如同春天万物,又现生机,三年后变成红色,标明自己生命又回归人世红火旺盛。娄江、偶里、皎洞、铜坡一带苗族人传承至今的白色头绳、绿色头绳和红色头绳习俗,承载着族群勇毅、决绝、悲壮、傲岸的山骨英气,也沉郁着痛彻身心的记念,还有祈盼生命之火重燃生生不息的守望。

习俗与传说在族群的代代传承中可以重生,但往事却愈行愈远。

清代以降,娄江一带迭遭兵燹,家园损毁,四境不宁。渡江寨建庙碑载:“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众人伐木兴工,同心建造北庙,未料越两岁,兵匪联合作乱,烧杀我等地方,门楼庙宇悉被烧毁,东南西北不得平静,人人嗟叹,个个伤心。”地娄寨大义亭碑云:“咸丰戊午(1858年),各党类四散掳掠,搜及山林,渐逼吾境,一时贼焰方炽,流言肆起,人心惶惶,流离之状,惨目伤心。”贡村寨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南岳庙碑载:“壬戌村人同修殿宇,配建四门,工程告竣而兵燹即临。”由此可见前人的颠沛苦煎。

在今地娄苗寨左面山岭的山腰上,有一处名为“堡堂堂”的台地,苗语意为“山坡上有山堂和堡垒的地方”,当地一直流传赛龙在这里置栅设营,修筑“王城”,教习弓马,训练兵勇,号令附近村寨。今展金苗寨有一株树龄五百余年的古松,传为赛龙所植,虬枝苍劲,荫护一方,村民称为“王树”,岁时节令,香火旺盛。而在与“王树”隔河相望的地娄老集市“布响”附近临河一带,有一片宽旷的田园,其中有一坵在山区鲜见的大田,清朝年间就年产稻谷二百余担,名叫“王田”。传说“王田”每年的耕犁、栽秧、收割,都要兴师动众,经过一番仪式后众人才进入“王田”劳作。新中国成立后,“王田”被分为六大片,地娄村三个生产队分别拥有其中的两大片田块,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田块又被划分为二十余片,分属二十余户农家耕种。当己亥年(2019年)大寒之季到来时,“王田”里长满了等待采收的中药材,古老的农事在这里已经变换了新的叙事手法。时事日新,沧桑迭变,耕种“王田”,祭拜“王树”,成为大山族群耕作繁衍的延续与俗常。

流年与物忆,传说与现实,沉淀乡愁,抚慰心灵,构筑起游子回望家园的精神空间。家乡的山水风物、人情世故,滋养了我的生活形态与精神世界,深深地影响我的文化认知、性格品质及心路历程,也引领我学会去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意义,启发我在离开家乡后重新理解故土家园的疼痛与牵绊。

物物相安,观念相续。“王城”早已从传说与历史的幻影中隐遁,无迹可寻;“王树”依然枝繁叶茂,默默陪伴这方青山绿水;“王田”则年年抽拔出茂盛的新绿,滋润山里人的日子。这是苗乡一册沉厚的历史,也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沧桑和苦难,在古歌悲怆的叙述中,如烟云拂过五百六十余年的风雨岁月。迈越往古,逆接方来。人们歌唱、祭祀,盼望家园风调雨顺,祈祷悲剧不再重演。在这个加速遗忘的世界里,因了节气与乡俗,也因了爱的垂怜与善念,让乡村的故事与传说活着,接续在野文明的另一种精神建构,这本身就是族群繁衍的一份无量造化。

时光老去,时光的路径并不都是指向无尽的远方,许多时候,通达的是人们的心灵。

--> 2023-04-22 1 1 黔东南日报 c243013.html 1 生命的记念与垂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