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能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近年来,岑巩县按照中央、省、州关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实际,认真落实“三稳一帮”举措,深入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实现就业增收。
一、全县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岑巩县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稳定。目前,全县劳动力14.13万人,已就业11.82万人,就业率83.65%。已就业劳动力中,在外务工8.34万人,其中:省外6.3万人、占75.54%,州外省内0.98万人、占11.75%,州内县外1.06万人、占12.71%,县内务工人数3.48万人、占16.37%。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每年劳务收入预计30亿元左右。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岑巩县抢抓新国发2号和“桥头堡”文件政策机遇,采取“三稳一帮”全面深入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通过不懈努力, 氵舞 水街道万福社区被人社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岑巩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被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农民工创业优秀示范园”,“思州稻种工”劳务品牌被评选为2022年州级优秀劳务品牌,并成功入围贵州省首批省级优秀劳务品牌评选。
(一)稳住省外就业人员规模。全县城乡劳动力省外务工6.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5.3万人。一是实行按月调度,县级进行一月一调度,县人社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与各乡镇、街道共同发力,对辖区内在外就业劳动力稳岗情况进行通报、研判和再安排部署,动态掌握城乡劳动力在省外务工稳岗就业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做好劝留稳岗。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的就业形势,以村、组为单位,加大与在外务工人员的沟通交流力度,积极做好思想稳控工作,非必要不离职、不返乡,鼓励和引导全县在外就业人员主动留岗、稳岗。三是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去年来,通过“春风行动”开展招聘会、春节返岗包车免费输送、创办订单班培养输送、技能培训定岗输送等方式,新增外出农村劳动力19609人,有组织输出14571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为74.31%,高于省州明确70%的工作目标。四是筹备省外企业用工岗位。积极发挥东西部协作劳务联络站和劳务公司的作用,收集整理佛山三水、杭州建德、温州等省外优质岗位8992个,确保满足对有就业意愿和返乡人员的岗位推荐需求。五是落实稳岗补贴。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机制,为到佛山市连续稳岗就业3个月以上的275名农村劳动力,发放稳岗补贴55万元,向有组织输出“三类群体”劳动力到省外稳岗就业的劳务合作社,发放一次性跟踪服务补贴。
(二)稳住县内企业用工岗位。
在县内工业企业就业方面:近年来,岑巩经开区引进入驻企业77户,其中:规上企业36户,高新企业4户,2022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4.4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围绕县内工业企业用工和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积极开展服务和扶持工作,保障群众就近就业。一是精准摸排,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定期通过走访、调研、电话联系、微信沟通等方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用工需求等情况,安排人员服务企业用工,解决企业缺工困难。二是精准招聘,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等活动,深入乡镇、村组持续帮助岑巩经开区企业招工。探索“一企一视频”的方式,创新“‘职’等你来”主播带岗系列视频线上招聘,针对汉豪、江科等6个缺工企业拍摄的6期短视频,在“线上”每个浏览量均5万人次以上。三是精准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围绕打火机制造、电子信息制造,采取“短平快”方式,开展新进员工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去年以来,组织江科电子、汉豪电气等7家工业企业开展培训1789人次,兑现培训补贴27.52万元。四是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减负稳岗。通过企业社保工作微信群、走访重点企业等方式大力宣传惠企纾困政策。去年,办理缓缴“三项社保费”企业3户48.22万元,惠及企业员工687人次;发放普惠性稳岗返还157户119.29万元,一次性扩岗补助24户8.4万元;执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轻负担368万元,帮助企业减负稳岗。目前,岑巩经济开发区77户企业中,现有员工39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00余人,易搬劳动力500余人。
在农业产业带动就业方面:近年来,岑巩县坚持“两主导、多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2022年全县种植粮食28.55万亩,水稻制种3.55万亩,油茶种植11.72万亩,精品水果8.51万亩,商品蔬菜14.89万亩,中药材4.03万亩,投产茶园3.71万亩,优质烤烟1.37万亩,食用菌3613亩,林药、林蜂、林鸡、林菌等林下生态种养殖产值达5.59亿元,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6亿元,同比增长6.5%,累计带动劳动力121.5万人次实现灵活就业,其中杂稻制种产业25万余人次,烤烟种植15万人次,生态畜牧渔业养殖8.5万人次,精品水果种植18万人次,茶叶中药材种植45万人次,其他产业10万人次。目前有稳定就业岗位的龙头企业有申安湖羊、兆丰种业、泓华农业、思府农牧、金叶烤烟专业合作社等150余家,可稳定就业4100余人。围绕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50名,培育合作社经营主体380家,种植大户396户,家庭农场178家。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7笔1966万元,创业带动就业310人。
在项目带动就业方面:岑巩县积极引导农业、水务等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申报以工代赈项目4个,开发项目建设用工岗位,去年全县到位以工代赈项目1个,带动当地群众务工5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66.1万元。2023年安排财政衔接资金2304.7万元,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试点、农产品加工厂房、产业配套设施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预计带动571人就业,劳务就业增收469.6万元以上。同时,全县项目建设工地、坝区产业生产、林下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发岗位带动就业1万人次以上。
(三)稳住“三类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增收。“三类人员”就业增收是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岑巩县紧紧围绕“一户一就业”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系统开展“三类人员”稳就业工作。一是落实“1311”就业服务。针对脱贫劳动力和返乡劳动力,通过开展1次政策宣讲、推送3个合适就业岗位、引导参加1次针对性技能培训、提供1次职业指导服务,切实把就业政策宣传到人,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手中。二是落实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2022年以来,通过采取项目制和短平快培训方式,开展电工、叉车、“南粤家政”等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2843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2610人次,初次就业率达91.8%。三是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去年,通过统筹协调财政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5408个,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230个、保洁员2060个、护林员1939个、管水员180个、护路员658个、易搬安置点综合服务公益性岗位336个。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有效地解决了就业困难的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边缘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截至2023年3月,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9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4046户8567人,边缘户劳动力已实现就业251户381人。
(四)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22届回乡登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764人,通过开展100%联系、100%就业服务,已实现就业698人,其中2022年全县政策性就业岗位招录294人,就业率为91.36%。同时,以乡镇为单位,精准建立近两年来2296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台账。
三、存在瓶颈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仍较低。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对就业工作意愿不强,坐等国家政策扶持,即使外出务工,对技能需求高的做不了,对工资低的苦力活又不想干,影响了贫困劳动力的稳定增收。
(二)技能培训水平有待提升。加强培训是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培训中,由于经费有限,时间紧、任务重,培训方式讲求“短、平、快”,培训周期短,加上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参加培训的大多为老年人、妇女等人群,接受能力差,实际操作经验不够,导致技能培训的水平有待提升。
(三)劳务输出后就业稳岗率不高。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经济下行,导致工人工资较低,“求职难”和“用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劳务人员对工资福利待遇期望值过高、工作时间不灵活等因素影响,就出现找不到好的工作岗位,外出劳务人员经常“跳厂”,效益低的企业招不到员工,出现就业稳岗率不高的现象。
(四)易搬群众后扶工作后劲不足。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户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在后续帮扶工作应该区别对待,而开展就业基本上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对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农户的就业增收问题难以解决,有的易搬户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后续就业帮扶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农村季节性就业组织化不高。大多农村仅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农业产业发展季节性强,全县杂交水稻制种、烤烟、油茶、茶叶、蔬菜及生态养殖等需要大量的季节性用工,有时就出现季节性“用工荒”,有的市场主体使用农用车到处招人,缺乏农村劳务用工的组织性,导致农村用工管理混乱,又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
1、加强招商引资,拓宽企业就业岗位。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重要性,要抢抓新国发2号和“桥头堡”文件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采取政策招商、以商招商、情感招商、优惠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优质、高新企业落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积极筹集资金为企业纾困解难,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为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2、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要结合岑巩经开区企业和东西部劳务协作用工需求,采取校企合作、开展岗前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扶持,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和村(社区)级组织对接,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就业。
3、开展牵线搭桥,提高就业服务效率。要加强与县内工业企业协调,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平台,积极与用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对接寻求岗位,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专项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服务;要建立健全企业以工招工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入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要抓住东西部帮扶协作契机,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杭州建德市、佛山市劳务联络站的资源,协调就业岗位,积极为农村劳动力牵线搭桥,为外出务工人员谋求待遇优厚的就业岗位。
4、开展因户施策,做好易搬农户后扶。要结合易搬户实际,建立劳务就业专业合作社,由劳务经纪人联系到周边乡镇的农业产业坝区实现季节性用工。要因户施策制定就业计划,落实好“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与易搬户签订后续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协议,建立“一户一档”台账,加强易搬户就业工作的跟踪。利用思旸镇闲置房屋或在易搬安置小区设立打火机、电子装备等手工型的扶贫车间,让老弱病残的特殊人群就业增收。
5、加强组织建设,保障群众实现就业。要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带动就业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劳务就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就业队伍,维护农村就业市场秩序,不断完善农村劳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险机制,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作者单位:岑巩县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