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4月28日

湾水镇:

以“四心”搭建“四桥”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通讯员 张忠进 王旭)近年来,湾水镇以“四心”搭建“四桥”,通过暖心、舒心、贴心、安心服务,搭建架在党群干群之间的便民桥、致富桥、幸福桥、平安桥,成立“红色志愿”服务队,建立“红色代办”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打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以红心赢得民心,为乡村振兴建设凝聚起蓬勃向上的奋进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暖心”服务,搭建“便民”桥。建立“红色代办”服务机制,成立以党支部委员为主体的红色代办服务队,聚焦老、幼、残、孤、困、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实行村级代办员“上门服务、入户办理”,打造“村级前台综合受理、镇级后台分类审批、村级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实现“党员干部多跑腿,村民群众少跑路”,解决特殊群体办事不便问题。建立“红色志愿”服务机制,成立由党员为主体的红色志愿服务队,发扬互帮互助精神,主动帮助老弱病残等无劳力户耕地、播种、抢收等志愿服务,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建立“红色关怀”慰问机制,村党支部定期组织乡贤、志愿者、公益团体定期等人员走访“老弱病残”家庭,宣传政策、帮困解难,精心开展节日慰问活动,让特殊群体不孤独。

“舒心”服务,搭建“幸福”桥。建立文明乡风培育机制,开展“5+1”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构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建立民事民议自治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寨管委、建设“合约食堂”,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构建村民立规、制规、遵规新格局。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建设文化广场、武术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组建芦笙队、歌舞队、武术队等文体表演队伍,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途径,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贴心”服务,搭建“致富”桥。建立党员领办产业机制,倡导党员干部认领香葱、富硒米、李子等“责任地”,到田间地头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产业发展规律,为产业发展带好头、作示范。建立技术培训指导机制,组建“党员+组织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农业服务队伍,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下沉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现场培训、实地调研。组建技术指导微信群,开展在线答疑与技术指导等。建立政策上门机制。全面梳理惠农惠企政策清单,成立以联络员和村组干为主的政策宣传专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大走访行动,宣传各项惠农惠企政策,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实现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安心”服务,搭建“平安”桥。建立走访联络机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由村组干、党员每周遍访重点户、每季度遍访常住户、每半年遍访乡贤人士,宣传政策、排查隐患、了解诉求,掌握社情民意,建立工作台账。建立“流动办事”机制,由村组干、党员、乡贤入网格开展“进百家门、晓百家事、排百家难、暖百家心”服务活动,对安全隐患现场督促排除,对矛盾纠纷现场调解,变“被动处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邻里联防机制,倡导邻里共融理念,构建困难互帮、生活互助、安全互看、信息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 2023-04-28 湾水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215599.html 1 以“四心”搭建“四桥”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