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政府出台文件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一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金融行业第一时间响应号令,积极发挥金融排头兵作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对接融入“桥头堡”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靠前服务、主动作为、纵横联动,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和有效性。一年来,通过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信贷政策倾斜、重点产业金融服务、融资担保支持、金融创新试点等系列组合措施的落地推进,全力发挥金融支持“桥头堡”的杠杆作用,充分彰显了金融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三维联动 构建金融支持“桥头堡”体系
省级支持搭框架。经州金融办积极向上对接争取,2022年6月22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出台全省首个专项支持“桥头堡”政策文件《金融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政策措施》,主要从金融机构体系建设、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倾斜、重点产业服务等九个方面支持“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银行支持添砖瓦。贵州银行出台《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在黔东南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福地、建设面向大湾区生态农林产品基地、发展高品质旅游康养产业等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和发展,力争从2022-2025年投放贷款不低于200亿元。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对“黎从榕”项目贷款在调查评估审议审批时开通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办贷。
州级联动夯基础。为承接好省级支持,州金融办、人民银行黔东南州中心支行、黔东南银保监分局联合印发《黔东南州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案》,通过34项措施抓实抓细,助推“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多措并举 打好金融服务“桥头堡”组合拳
金融体系建设纵深扩面。一是银行网点全域覆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黔东南州设立分支机构并积极向县域延伸,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目前覆盖县、乡、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形成,银行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金融电子机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3年3月末,“黎从榕”地区共有银行机构23家,营业网点124个。二是保险服务全面保障。引导保险机构在黔东南州增加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目前全州保险机构34个,其中平安产险新设从江支公司,为“黎从榕”注入新活力。三是地方金融组织全力补充。支持黔东南州各类地方金融组织做大做强,鼓励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开展“担保+保险”等创新业务,引导小贷、典当行等立足自身行业属性特点,更好地适应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积极发挥“拾遗补缺”作用。目前,黔东南州有各类地方金融组织32家,其中“黎从榕”共有地方金融组织5家。
重点产业项目优先保障。一是重点产业精准助力。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黔东南州金融支持“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金融资源向“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确保“5+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助力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集群发展。二是重点项目精准融资。2022年开展四次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其中“桥头堡”专场一次,共促成261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270.42亿元。2023年一季度开展金融支持“桥头堡”十大工程项目建设农发行专场融资对接活动,拟融资项目160个,预计拟融资271.99亿元。开展全州知识产权融资质押“政金企”专场对接活动,助力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46家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拟融资需求金额2.66亿元。
金融改革创新蹄疾步稳。一是强化试点改革,让绿色经济活起来。依托州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径。2022年,全州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78.56亿元,同比增长31.2%。推动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雷山县实现新突破,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达7.7亿元,同比增长178.2%。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再获突破,贵州银行黔东南分行为剑河县授信发放全省首笔林业碳汇单独质押贷款1000万元,贵阳银行黔东南分行向剑河县授信林权抵押贷款3700万元。二是创新金融产品,让资产资源转起来。盘活传统民宿资产,州金融办联合贵州银行黔东南分行举办黔东南州乡村振兴暨“生态民宿贷”产品推介会,创新推出“生态民宿贷”信贷产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改造及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截至2023年一季度,“生态民宿贷”累计发放381户13523万元。推进科技金融战略合作,邮储银行黔东南州分行全新推出“科创e贷”“科创信用贷”,为黔东南州科技型企业累计发放信贷35笔9415万元,助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广“三社联建”,让村民钱包鼓起来。全面推广“三社联建”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2022年“三社联建”列为贵州省深化农村改革20个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为1034家联建合作社及法人、社员发放产业贷款余额11.22亿元,增速124.78%。
保险作用发挥提质增效。一是保费收入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全州保费收入完成35.9亿元,同比增长4.49%,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2023年一季度,全州保费收入完成17.28亿元,同比增长37.58%,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二是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人保财险黔东南分公司通过减免保费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执行保费优惠政策,优惠保费715.10万元惠及12.08万户(次)农户,并为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减免自缴保费336.88万元。中国人寿财险黔东南中支坚持为“黔货出山”应保尽保,加大地方的承保覆盖,累计为491户次企业(农户)养殖的34.02万头(羽)牲禽提供风险保障3.27亿元。太平洋财险黔东南中心支公司联动从江县和浙商期货有限公司成功落地生猪价格“保险+期货”业务,通过期货市场积极应对生猪价格下行风险,目前投保生猪16000头保障2712.4万元。三是推动多方联动金融模式。按照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肉牛产业 “六方合作”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推进肉牛产业“六方合作”行动,鼓励引导银行和保险机构健全金融服务肉牛产业发展新机制,撬动更多资本投入,促进肉牛养殖扩群增量,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资担保助力纾困发展。一是担保业务向州内倾斜。州金融办引导州内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开展“442”风险分担业务,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续保续贷。截至3月底,全州17家融资担保机构在保责任余额23.82亿元,收取担保费率在1%以下业务555笔12.01亿元,占在保余额比重为54.63%,为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减免担保费计1666.25万元。二是担保合作向州外争取。由州金融办、州工信局与省工担公司建立长效机制,组建“部门+银行+担保”联络机制,省工担公司在黔东南州在保业务14笔、金额7870万元,2023年以来新增6笔金额3020万元。与省农担公司加强战略合作,目前省农担公司在黔东南州在保业务20.95亿元。省再担公司开展“442”风险分担业务在保243笔,在保金额5.26亿元。
金融对口帮扶开足马力。一是建立帮扶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组团式”帮扶。目前贵州银行黔东南分行按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全产业链上的市场主体进行全流程支持。黔东南农信与“黎从榕”三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13条措施助推“黎从榕”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农业银行黄平县支行帮扶黄平县创设“三个基金”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典型案例,搭建“5G+智慧场景”被评选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二是扩大信贷支持。2022年以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对口帮扶黎平县,在信贷规模上倾斜并发放贷款8.06亿元。黔东南农信向31089户脱贫户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4.33亿元。工行凯里分行支持“黎从榕”地区高速公路、旅游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放信贷22.66亿元。三是开展帮扶服务。农发行黔东南州分行开展“双百助学”,组织黔粤两省农发行对“黎从榕”贫困学生助学捐赠5.95万元。中国银行凯里分行向黎平县捐赠3.8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公益中行”平台采购3万元物资。
走出去引进来互动共赢。一是打通渠道,金融招商引进来。印发《黔东南州金融系统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建立金融招商项目库,通过“广东企业+广东银行机构+贵州基地”的合作模式,引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流入黔东南州“黎从榕”地区。目前农发行黔东南州分行与农发行广东省分行进行双向合作,现有3家企业落户黔东南投产,农发行广东省分行投放东西部协作贷款4.96亿元。二是重点扶持,外贸企业走出去。开展金融机构走进外贸企业融资活动,为外贸型企业开展金融服务。邮储银行黔东南州分行为外贸企业通过海关数据匹配了小微易贷(跨境企业模式),并为外贸企业追加授信。目前为8家外贸型企业发放贷款4915万元,为26家外贸型企业增信及续贷金额达1.8亿元。三是人才交流,实现互动共赢。建立金融系统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全州派选28名党政干部和金融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在州内开展双向挂职交流。农发行广东省分行选派4名金融人才到农发行黔东南州分行挂职。农行黔东南分行派选副行长赴广东省交流学习。广东省金融机构派选4名金融人才赴榕江县、剑河县、锦屏县、从江县开展挂职帮扶,实现资源、产业、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本版图文均由全州金融系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