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01日

聚焦“三品” 做好“土特产”文章

—— 黔东南州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玉婷

3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深入我州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和蓝莓交易中心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作,围绕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抓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全力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中药材、油茶、茶叶、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渔综合种养“6个100万”提升工程,推进优势单品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发展林下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方水土 孕育独具特色的“土特产”

做好“土特产”文章,首要是从一方水土中寻找乡土资源。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正是黔东南多年来的实践路径。

暮春时节,黔东南大地,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眼下,蓝莓进入盛花期,麻江县八万多亩(1亩=0.0667公顷)蓝莓花竞相开放。

目前,麻江县蓝莓品种有灿烂、粉蓝、莱克西、法新、蓝美1号、珠宝等6个品种。多年来,麻江蓝莓始终坚持无公害的种植方式,保证了蓝莓果的纯天然和好口感。预计5月初,早熟品种蓝莓可采摘上市,一直可持续到8月底。

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麻江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56万亩,获有机认证面积1.46万亩,今年挂果面积7万亩,预计总产量3.6万吨、产值7.2亿元。该县有32家蓝莓种植企业、46个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52户种植大户。

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行走在黔东南的山水间,“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苗侗山珍令人应接不暇,麻江蓝莓、天柱油茶、锦屏石斛等特色产业,纷纷茁壮成一个个支柱产业。

据统计,全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720.24万亩,规模全省第一。特色单品蓝莓、百香果种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位。稻田养殖面积134.37万亩,规模排全省第一位。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目前,完成州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建设,岑巩县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贵州从江粤黔香猪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香猪(从江香猪)保种场,三穗县兴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州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力丰88”通过国家审定。

我州将继续加强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持续在特色优势品种选育上破难题、在种业企业和专业化队伍上求突破、在推进育繁系统一体化和发展上下功夫,让优势产业变成优势产区。

提升品质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全链条

4月,在施秉县牛大场镇国药集团太子参示范种植基地里,连片的太子参铺满山坡,一株株太子参长势挺拔。

牛大场镇太子参标准化种植负责人龙绪刚介绍:“通过国药集团标准化示范种植,太子参品质得到更好保证,有利于施秉太子参种子种苗的培育,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施秉县作为全国太子参三大产地之一,“施秉太子参”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仅牛大场镇的太子参种植面积就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

2022年7月,太子参交易中心的建成,施秉县太子参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该县还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太子参产业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高效益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高端保健品、药品等精深加工,做深太子参纵向产业链。

施秉县产业发展是我州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全链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业的培育,全州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6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7家。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8881家,其中州级示范社451家。全州家庭农场263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74家、州级示范家庭农场308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龙头企业100家、年产值超百万元合作社115家。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2022年,全州绿色食品认证总量达56张(5.67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总量达96张(18.3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达20个。

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2022年全州通过初审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有60个。黔东南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已成功申请进入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承检机构名单,是目前贵州省唯一进入该名单的检测机构。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分级分类分层级推进农产品加工,全州规上特色食品企业45户,产值17.1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以上。

树立品牌 让更多优质“土特产”做精做强

对于农业产业而言,良好的品质只是“出圈”的基础,要想走得更远,强化品牌意识、全面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尤为重要。

眼下,在黎平县天益家庭农场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工谷雨期间采下来的茶青,据农场负责人欧邦根介绍,今年以来干茶产量有1吨左右。

“我们的茶叶属于‘苗侗山珍’产品标识,远销荷兰、俄罗斯等地。”欧邦根说。

自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启动以来,黎平县农特产品得到进一步整合与挖掘,赋能企业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让黎平土特产成为名副其实的“苗侗山珍”。

黎平县被称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2022年,黎平县茶叶种植面积26.8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3.36万亩,干茶产量1.48万吨,产值达14.32亿元,县域注册有茶企业342家。

近年来,黎平县狠抓质量管理、抓好品牌建设,让生态、干净的黎平茶真正成为“苗侗山珍”的拳头产品之一。

全州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充分证明,有了品牌,“土特产”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拥有更强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结合黔东南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特农产品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苗侗山珍”等黔东南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系列高端产品,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目前,我州“苗侗山珍”农产品行业协会会员总数发展到167家,“苗侗山珍”农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已收录1580款优质农产品,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苗侗山珍”商标51件。“苗侗山珍”商标创建专项服务入选2022年首批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苗侗山珍”品牌产品远销杭州、上海等省内外,雷公山绿茶、蓝莓系列产品、从江香禾糯、黎平香米红米等农特产品畅销海内外。

未来,黔东南州各地将继续围绕农业现代化,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让一个个特色产业在黔东南的广袤乡野间多点开花,拔节生长,让越来越多“土特产”金字招牌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各地,进入更多百姓家。

--> 2023-05-01 —— 黔东南州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1 1 黔东南日报 c215862.html 1 聚焦“三品” 做好“土特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