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潘朝英) 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好非遗技艺,把非遗文化转化成为“非遗经济”,施秉县通过孵化人才、打造工坊、创新形式,积极探索非遗苗绣致富新动能,活化非遗资源利用,逐步构建苗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孵化人才“谋思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高校+农户”苗绣人才孵化模式,与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作为产学研教学基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培训。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名绣娘”评选活动,并采取开设工作室、技术培训、办学等传帮带方式,推动“名绣娘”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截至目前,全县共培养出专业绣娘2000余人、农家绣娘7000余人;评选出“名绣娘”10人,带动培育农村绣娘500人。
打造工坊“稳出路”。按照“认定一批、示范一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原则,在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且符合认定条件的苗绣企业中重点打造一批非遗工坊,大力开发苗绣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灵活就业岗位,坚持核心生产环节使用传统技艺,吸纳传统工艺传承人、从业者参与生产。截至目前,全县已打造4家苗绣非遗工坊,共吸纳农村妇女就业3770人。
创新形式“拓销路”。针对苗绣文创产品市场呈现出产品品类单一、设计同质化、受众面狭窄等突出问题,从大众日常生活的角度探索苗绣产品契合的应用场景,重点突出苗绣产品的实用价值。同时,实行“互联网+苗绣”销售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宣传苗绣产品,在线上建立淘宝、京东专营店,支持有条件的苗绣企业建设营销直播间、网络直播基地,与淘宝特色中国地方馆、品牌网店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不断扩大苗绣市场。如,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与知名刺绣网店“王的手创”达成合作,每年为其加工价值400万余元的订单,占该网店总订单数的五分之一。
文旅融合“开新路”。实行“非遗+旅游”模式,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实施非遗苗绣研学体验项目,符合县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中级及以上工艺美术师职称等相关资质要求的绣娘,可聘用为非遗研学体验指导老师,组成非遗传习主体。面向公众开展“非遗亲子游”“非遗艺术周”等体验活动,绣娘们通过苗绣艺术鉴赏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游客、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苗绣技艺的独特韵味,在促进非遗苗绣文化传承的同时,有效提高绣娘收入水平。截至目前,苗绣研学非遗体验项目共接待游客、学生245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