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08日

镇远县“四举措”让非遗文化在文明实践中绽放活力

本报讯 (通讯员 钟远俊) 近年来,镇远县立足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理论宣讲、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和活动开展,用志愿服务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用非遗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非遗+理论”铸牢思想引领之魂。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理论宣讲,镇远县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党的理论宣讲为内容、非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主力军,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创作了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新形式,让更多群众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其中,镇远县“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精心创作的红色历史花灯剧《红马灯》,在2023年全州第四届传统戏剧展演比赛中荣获编剧一等奖。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艺演出8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万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中“活”起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落地见效。

“非遗+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不断丰富文明实践的功能内涵,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已建立龙舟雕刻制作、侗族刺绣、素菜制作等16个文明实践基地。相关基地不仅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保存非遗文化资料,还被作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固定场所,让群众“零距离”触摸“非遗”产品、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增强广大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凸显。

“非遗+队伍”培育新生传承力量。积极完善非遗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用好文化生态保护政策,精准对接文旅融合市场需求,丰富镇远旅游业态,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提升镇远5A级景区文化内涵。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挖掘非遗传承人、文艺人才、文化能人,组建“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10余支,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使保护镇远非遗文化力量重焕生机。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即赛龙舟、报京“三月三”;省级名录14项,包括花灯戏、侗族刺绣、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素席等;州级名录共20 项;县级名录共六批123项。全县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4人。

“非遗+活动”焕发文明实践活力。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镇远县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各类重大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举办“艺术系列公益讲座”,由非遗文化传承志愿者授课、内容涵盖传统龙舟雕刻、青溪花灯、报京侗族刺绣等技艺,用好、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神食粮。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景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800余场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将非遗传承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和浓厚的传承氛围。

--> 2023-05-08 1 1 黔东南日报 c231242.html 1 镇远县“四举措”让非遗文化在文明实践中绽放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