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09日

杨柳塘镇:

《刻道》非遗进校园 趣味课堂树文化自信

本报讯 (通讯员 杨锦秀 杨紫云) 为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丰富小学生文化课堂,增强文化自信,近日,施秉县杨柳塘镇组织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志愿队到该镇中心小学民族班开展“《刻道》文化进校园”活动。

此次活动邀请了《刻道》文化传承人吴通贤和吴邦艳参加。课堂上,两位传承人向孩子们普及非遗知识,讲述了《刻道》文化历史、制作方式与文化艺术价值。吴通贤老人还现场高歌一曲,为学生和老师们送上《刻道》古歌。

“刻道棒上的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一段丰富的故事,记录着我们苗族人的过去,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产,《刻道》文化就是苗族人的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它,还要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来发展它。”屯上村党总支副书记、《刻道》文化传承人吴邦艳耐心地给学生进行讲解。

课堂上,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踊跃提问和发言。吴通贤老人用苗语和汉语问班里的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的《刻道古歌》是什么内容吗?”吴晓敏小朋友抢答道:“我听我家人唱过,是讲婚姻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非遗《刻道》课堂在解说、问答、表演中进行,很是热闹。

“原来我们苗族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的故事和歌曲刻在用枫木、竹子做成的棍子上,形成记号世代传承。他们好厉害呀!”学生吴昌梅感慨地说。

活动在吴通贤老人的一首苗歌中结束,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柳塘镇《刻道》在2006年以“民间文学”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传于杨柳塘镇高坡苗一带,每年三月,屯上村都会举办“《刻道》文化节”,唱起刻道歌、跳起芦笙舞,吸引着黄平县、镇远县一带苗族同胞前来参加,也吸引周边各民族同胞前来交流。

为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近年来,该镇干部通过“三迅速课堂”请传承人讲《刻道》,开设暑假培训班教小朋友唱《刻道》歌,还围绕《刻道》文化举办文化节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持续丰富非遗文化传承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乡村实现文化振兴。

目前,杨柳塘镇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4人,举办传承人培训班100余班次,培训传承人2000余人次。

--> 2023-05-09 《刻道》非遗进校园 趣味课堂树文化自信 1 1 黔东南日报 c216388.html 1 杨柳塘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