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波) 近年来,锦屏县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践中,聚焦“强基固本、产业突围、增收增效”三项工程,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实现“双增收”,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强村富民之路。
聚焦“强基固本”,夯实组织基础。持续加强“头雁”队伍建设,注重选拔大学生、致富能人、退伍军人等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强村级换届后的班子建设。同时推行“月清单、月汇报,季评估、季考核”工作机制,促进村干处理好分工与统筹的关系,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锻造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目前,该县换届以来,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7.4%,支委成员平均年龄38.9岁,实现“三升一降”目标,对5名不适应工作的村干进行了调整。探索实施村干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落实能力、服务能力“四项提升工程”,解决好村干部“想干不会干”的问题。从严从紧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深入开展党支部星级管理和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注重把思想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年轻人通过培养锻炼发展成党员。探索“选、育、考”全链条式村级后备力量培育机制,着力解决村干部人难选、难留、难管等问题。通过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想方设法育好“村里人”;加强人才回引和乡贤返乡创业,真心诚意唤回“返乡人”。持续深化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上派下挂”干部培养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聚焦“产业突围”,实现增收增效。通过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团队“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面规范全县190个村级背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管理,组建支部联产业发展主体2155个,有效实现支部带头、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依托资源优势,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强化村级“三资管理”,积极整合财政衔接等资金和吸纳社会资本注入村经济组织,带动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多元经营业态,加强产销衔接,逐步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产业项目覆盖、年年有产业分红收入”目标。外引内培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重点推进产业进村入户联农带农,指导积极发展家庭经济,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创新入股形式,紧密利益联结,调动联农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产业共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聚焦“社会治理”,深扎社会末端。以“党建服务+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创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贤能劝和会”+“红黑榜、积德榜、乡贤榜”的治理模式,让党管大事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通过大力弘扬锦屏文书“诚信和谐”的契约精神,革除陈规陋习、转变乡风民风,开创村委带领、干群共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新局面。如,该县腊洞村以办实事为着力点,探索将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形化”。以实施“寨管委”建设为抓手,联合司法人员、乡贤、寨老等组成的法治调解队,实行镇、职能部门、村、寨四级联动调解机制,对本寨综治安全、矛盾纠纷等事务提供排查、登记、受理、调解、结案一条龙服务,确保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