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杨育森
有一种守护叫“火焰蓝”,有一种坚守叫“时刻准备着”。15年前,一位20岁凯里男孩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124小时后获救,从此立志救人,于当年12月报名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至今参与3000余次的救援,他就是现在的黔东南州消防救援支队凯里市大队清江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蒋雨航。
2008年5月12日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如今他的工作和生活又是有什么样的变化呢?5月11日,记者来到了蒋雨航的站队进行探访。
“向右看齐,向前看……”清晨5点40分,记者来到凯里市清江路腾飞园小区,宁静的小区里时不时听到鸡鸣鸟叫的声音。此时人们也许还在睡梦中,但是在清江路消防救援站训练场,训练口令声开始响起,蒋雨航和队友们已经起床出操训练。
提起蒋雨航,还得从2008年说起。当年刚刚大专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汶川县映秀镇公路管理处工作。地震发生时,正在休息的他,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埋在了废墟中。“124个小时,我没吃没喝,真的是靠毅力和运气活下来的。在获救那一刻,我迷迷糊糊看见穿橙色衣服的人伸着手过来拉着我,摸到的那双手很有力量,很温暖。”获救那一刻,蒋雨航至今难忘。
“是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就这样,蒋雨航心中的“火焰蓝”梦想在2008年12月实现了,他成了那支挽救自己生命的队伍中的一名武警消防战士。
“我们这个工作很特殊,也很危险。记得我第一次到现场看到尸体的时候,心里很害怕,但我一次次说服自己勇敢去面对。”蒋雨航说,一次次直面心中的恐惧,自己也逐渐成长。
加入消防队伍的第二年,蒋雨航从火场中救出了一个小姑娘。“记得当时我抱着小姑娘走出火场,看到她家人的惊喜的样子,就想起了当年妈妈寻找我的焦急与惊喜模样,也正是那一次,我真正明白了消防工作的含义。”
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每天的训练是他们的标准“食粮”。
“除了操练,我们每天都要检查消防车辆、灭火装置和救援工具等设备,确保所有装备正常运转,随时做好出警准备……”蒋雨航说,面对每天的基础体能、操法训练都习惯了,也喜欢上了,因为这些技能都是提升自己的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训练项目。
劫后重生,当一名消防战士,就成为蒋雨航的人生目标,他告诉记者:15年前自己获救,从此以后立志救人!从救生通道打开的那一瞬间起,就想着自己也和消防官兵一样,将更多的爱传递给有需要帮助的人。
“从被救者到现在的施救者,这是我的重生,当初我获救,一直心怀感恩,如今成为消防员,我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蒋雨航说。
近年来,黔东南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营区建设,夯实队站基础,优化执勤、生活环境,保障队伍稳定有力。如今蒋雨航所在的清江路消防救援站也得到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作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和队员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也很舒心。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蒋雨航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每次带领队员们平安出警,也能全部平安归队。”蒋雨航说,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有着孩子般的热情,“火焰蓝”就是我所有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