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龙尚源) 近年来,天柱县蓝田镇探索实施“村社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各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齐头并进、共同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村社联建,产业“共育”优发展。天柱县蓝田镇党委把村社联建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组团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引导成立11个由村“两委”领办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培育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种养殖产业,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作用,把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如公闪村、三凤村、鸿发村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承包1000亩土地发展糯小米种植产业,并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就业和入股分红的形式,带动5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以上。
村企联建,利益“共享”促共赢。按照“村企共建、互利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依托辖区内地理、交通、气候等优势资源,采取“企业入驻到村、基地建设到村、利益链接到村”的模式,引进贵州发鑫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培育发展羊肚菌产业。通过“村集体+公司+基地”的占股经营模式,引导楞寨村等3村投入资金340万元,按照村集体占比45%、企业占比55%的投入比例与贵州发鑫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成870亩羊肚菌产业基地,发放土地流转资金52.2万元,辐射带动16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助力村集体增收达340万元以上。
村村联建,资源“共用”助增收。坚持“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中心带周边”,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连、资源互补原则,鼓励各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整合项目、资金和技术进行“捆绑联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产业,促进各联建村融合发展、抱团振兴。突出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党组织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引导村级集体经济较强的东风村和碧雅村、地锁村、凤鸣村等薄弱村组建“产业联盟”,利用连片土地合伙种植羊肚菌1200亩,带动就近就业300余人,发放劳务工资200余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