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华甫
在麻江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龙头山,山下有个村子叫大堡村。该村现属凯里市碧波镇管辖,2015年前属于麻江县碧波镇所辖。大堡村距凯里市中心60公里,东部和北部与黔南州福泉市凤山镇隔河相望,南部与本镇朝阳村相邻,西部与本镇又诗村接壤。全村有7个村名小组,13个自然寨,646户2605人,其中畲、布依、苗等少数民族1690人,占全村总人口65.9%。全村以山地、丘陵为主,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林地5924亩,有耕地面积3250亩,其中田1315亩。辖区有甘溪河和洗布河两条河流经过,水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2.6℃,适宜发展水稻、蔬菜、烤烟、蓝莓等产业。
大堡村最高山为龙头山,海拔1096米,明朝初期在山顶上建有飞云寺。
黔桂古驿道自南向北穿过大堡村,南起该村白家庄指路碑,北抵大堡组洗布河东岸,现在在该村仍然能够寻找到古道遗迹。据初步考证,黔桂古道始建于汉代,拓宽于唐代,完善于南宋时期,元帝国已经新修、改造完毕曲靖经普安(今贵州盘县)、贵州(今贵阳)到麻峡(今麻江)、都匀的驿道,明清两代成为黔通滇、川、桂、湘的重要驿道。其线路从贵阳出发,经图云关、谷脚、龙里、贵定、黄丝、马场坪、干巴哨入麻江县境大堡、干溪、麻江、高枧、贤昌至都匀、独山入广西南丹。有研究表明,这条出海通道可能与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三大通道——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后两大通道存在关系,对研究明清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史、主流汉族文化传播史、民族交流史具有重要作用。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载,崇祯十一(戊寅)年(1638年)三月,由广西南丹进入贵州黔南经都匀,四月初四日早上由都匀文德(今杨柳街)出发,沿黔桂古驿道进入麻江。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记载:“初三日下午自都匀起身,二十里,文德(今杨柳街)宿。初四日三十里,麻哈州(今麻江县)。又十里,干溪宿。初五日十里,麻哈大堡。又十里,干坝哨。” 麻江县古称麻峡、麻哈,当年徐霞客和其随行仆人、挑夫由都匀文德进入麻江地面,沿着古驿道经过麻江,到干溪宿,次日经大堡,至福泉干坝哨。
贵州东家人老红军王志才就出生在龙头山下的大堡村大竹寨。1907年,王志才出生一户贫苦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农民家庭。年少时曾到附近的平越(今福泉)凤山当长工,长大后王志才到黔军当兵。在黔军中,王志才逐渐认识到旧军队仍然是财主压迫穷人的工具。他遂离开黔军,到毕节做小本生意谋生。突然有一天,国民党毕节县税务局诬告他偷税漏税,把他抓捕入狱。王志才忍无可忍,将看守的狱卒打倒,越狱逃往湖南沅州(今芷江)。其妻子儿女被遭毕节县军警的毒手,折磨致死。集妻子儿女冤仇为一身的王志才于1935年12月19日在沅州参加红军。1936年3月王志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完万里长征。1940年7月,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8月,王志才被任命为八路军冀中3纵队特务团3营营长,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解放战争爆发后,王志才参加“三大战役”,升任副团长。全国解放后,任四川省金堂县副县长兼法院院长、绵阳专署监察处长等职。
到地方工作后,王志才始终保持红军的优良传统。他经常说,我能有今天的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他告诫妻子儿女:“我是人民的公仆,不要(把我)当作金字招牌到处乱闯。要尊重别人,要听党的话,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老红军王志才一生经历枪林弹雨,身经百战,其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大堡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传统的大堡村,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实现通组公路22公里,13个自然寨网络通信、自来水全覆盖。该村通过种植蓝莓、蜂糖李、烤烟、蔬菜,养殖冷水鱼等项目,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正向乡村振兴的目标昂首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