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20日

助残路上不停歇

—— 我州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创造美好新生活走笔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龙晓慧 李林果 通讯员 冯逸 刘德斌

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黔东南总人口488万,其中有持证残疾人11.4万。他们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

近年来,在省残联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州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纳入全州残疾人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加大残疾人培训力度,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投入,优化服务等措施,有力促进了我州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残有所为,逐步缩小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

自主创业有奔头

“我要帮助更多残疾人,让他们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赢得尊重和尊严。”这是李珍的“宣言”,也是她成立镇远县李氏食品有限公司的初衷。

李珍是一名70后,6岁时突发骨髓炎致右手严重萎缩,成为一级残疾人。虽然肢体残疾给李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健全人能做的事儿,残疾人也可以做得好。

摆地摊、做批发,李珍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2014年,她掏空全部积蓄加借贷,成立了镇远县李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在镇远县委、县政府帮助支持下,李珍的公司争取到杭州东西部项目协作扶贫资金62万元,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搅拌、定型、烘烤、包装,走进李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公司28名员工里,有13名是残疾人。

“带动残疾人就业,是我创办企业的初衷,也是扩大规模的动力。”今年公司与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签订研发合作协议,预计今年12月底投产。李珍告诉记者,生产线开通后,预计带动40余名残疾人就业,将进一步实现残疾人抱团创业、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州各级残联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鼓励、扶持广大残疾人就业创业,涌现出大批创业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建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7个被省残联确定“省级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州级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24个,各县(市)级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33个。

家门口就业有盼头

初夏时节,苗疆腹地细雨如丝,位于省道凯施旅游公路旁边的台江县革一镇革一村田坝合作社产业基地却一片繁忙,30多名村民头戴斗笠,身披雨衣,有的在抢盖种植西瓜地膜。

“我们残疾人找事情做不容易,有了合作社,我们每天都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春节还给分了红。”田花沙今年56岁,身患肢体三级残疾,她和丈夫一同在合作社基地务工,除了按月到账的工钱,还尝到了甜头——2022年合作社入股分红2000元。

“合作社里的残疾人家庭,资金、土地都可以入股,由农户自行确定。在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安排残疾人及其家属,每人每天工资100元。”潘礼才是合作社管理员,身患肢体四级残疾,他一边介绍一边忙着察看辣椒苗长势。

革一村通过“村干部+合作社+基地+残疾人”模式建立田坝村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附近村寨残疾人家庭就业创业促增收。目前,该合作社2022年实现收入34.7万元,解决了11名残疾人和6名残疾人家属就近稳岗就业,其中以土地入股5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州围绕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有力促进了我州残疾人就业工作,共有24970人通过农村种植、养殖实现就业,生活有了保障,让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技能培训有甜头

在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炮湾村,“80后”养蜂达人袁治敏跟妻子姚敏来到大山深处整理蜂箱,将采收的新鲜蜂蜜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2014年袁治敏突发脑干出血,引起左半身瘫痪,后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康复后,勉强依靠拐杖独立行走。2017年,他参加县里举行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开始学习养蜂。

目前,他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户一起养蜂。“幸福是干出来的,养蜂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我要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养蜂,共同追寻甜蜜的梦想”,袁治敏说。

“打篮球摔倒,头撞到了地面,第二天就看不见了。”因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那年,杨通辉才27岁,人变得十分消沉。

2004年,凯里市残联送他去学习推拿按摩。“就是这一技之长彻底把我拉出困境,觉得日子总算见亮了。”按摩室里,杨通辉一边给客人按摩。

在残联的帮助下,他盘下一家小店,开始自己创业。因技术过硬,陆续招收了十多个徒弟,其中有好几个是残联送到他这“委培”的。“当初是残联帮我找到出路,现在我也该把这个能帮盲人找饭吃的手艺传下去。”

州残联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州免费为残疾人进行盲人按摩、花卉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仅盲人初级保健按摩培训一项已连续开展15年,共培训396名盲人朋友,实现就业达98%,较好地解决了视障人群的生计问题。

“全面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根据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我州有持证就业年龄阶段残疾人63476人,就业52651人,未就业10825人,就业率82.95%。

--> 2023-05-20 —— 我州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创造美好新生活走笔 1 1 黔东南日报 c217310.html 1 助残路上不停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