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子勇
未成年人思想与思维,在天性上与动物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面对伶俐可爱的动物与生机勃勃的植物之际,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的灵光与稚嫩的言语中呈现的鲜活,浑然的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融合于一体。
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咏物之诗歌不胜枚举,唐代诗人贺知章之《咏柳》,骆宾王之《咏鹅》等等,无不为未成年人勾勒出动物植物的万般可爱与无限光彩。在中国古代咏物的诗歌中,循着某种痕迹或者某种思路去探索,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某些咏物诗歌在表达思想与情感方面,表现出不谋而合的一种共通性,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咏萤》与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就充分表达了处于微小或者卑微的位置,只要努力付出,踔厉奋发,同样可以展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深远,善莫大焉。
虞世南之《咏萤》:“的历(dì lì)流光小,飘飖(yáo)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黑暗里,卑微细小的萤火虫,其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即使微小,萤火虫依然尽力地发出光亮,只怕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袁枚之《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处于阴暗角落,阳光无法光顾,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两首诗歌都从歌咏卑微细小的动物植物出发,在同样享受天地精华滋润的同等条件下,虽然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千差万别,甚至处于劣势的状态,只要敢于去表现和努力,每一只微不足道的萤火虫,都可以闪烁其光华,每一株卑微的苔藓,都会绚烂盛开,光彩夺人。这也许就是诗人对于自身,乃至孩童(未成年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与光明憧憬:天真童心,梦想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