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晓东
都说“严父”,也不尽然。我的父亲很有耐心,从不高声训斥和打骂,有时气极了,手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我们兄妹几个,谁都敢和他争辩几句,但都十分亲近他,孝顺他。
父亲很重视打基础和循循善诱。我一进学堂,父亲就紧抓不放。要求我认真预习,课本上的字要会认、会写。冬闲的晚上,点上小煤油灯,一课一课、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认,让我听写。凡写错的字,趁热打铁,接着写3至5遍,直到会写为止。
父亲很细心,对孩子关心备至。我在镇上上完小的时候,住校。八月十五那天,正上晨读课,老师告诉我有人找。我走出教室一看,父亲怎么来了?父亲从箢子里拿出一个方方正正的纸包递给我:“今天是中秋节,给你买了一斤月饼,到晚上和同学一起圆月。”说完转身走了。
小时候,我身体羸弱,常生病。五年级初冬,父亲非要带我去裁缝铺量尺寸做大氅不可。我拗着不去,因为全家人都没有。父亲耐着性子说:“你和家里人不一样,家里一天三顿饭,吃得热乎乎的。你在这里吃煎饼喝开水,你身子又不壮,不穿暖和点,冻病了不耽误学习?”拗不过,跟着去了。父亲好像会神机妙算,那年冬天,果然冷得厉害,北风飕飕,大雪飘飘,冰天雪地。别的同学都冻得难耐,而我的身心却暖暖的。
父亲没有偏见,不重男轻女。建国后,深谙旧社会没有文化痛苦的父亲,积极响应号召,把我们兄妹几个先后都送进学堂。就是在上世纪生活极其困难、靠工分吃饭的年代,也从未动摇过,再苦再难,自己扛着,不让任何一个辍学。全家九口人,就他一个劳动力,一年三百六十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水里滚,泥里爬,无怨无悔。父亲的口头禅是:“家有万贯也抵不上知识这种财富,小偷偷不去,弟兄们分家分不去。学习好,本领大,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父亲能吃苦会节俭。我上高二时,那是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一年。父亲带着几个菜窝窝到百里外的学校去看我。一大早从家里起身,徒步十几个小时,用两脚丈量了一百多里,脚上磨了三个大血泡。目睹此情此景,我心疼得流下了热泪。火车站距家仅三里之遥,下车后十分钟就可走到学校。为什么不坐车呢?为了省下8角1分的车票钱……
父爱深沉,犹如大山;父爱无言,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