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龙晓慧 王珺
陶明喜:1979年生,黄平县浪洞镇永康村人,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黔东南州政协委员,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导演作品《泰山功夫》《旭日》《女兵还乡》《飞扬的青春》《天下第一镖局》《天下第一镖局2:长风厉》《一生交给党》等。
为梦想仗剑天涯
一头板寸短发,双目炯炯有神,皮肤黝黑,身躯挺拔俊硕……初见陶明喜,给人的印象更像一位健身达人。
“小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身功夫,是不是就哪里都能去。”生长在苗岭深处的陶明喜自幼就有一个“武侠梦”。
1993年,为了逐梦,家境贫困的陶明喜走出大山,独自前往湖南祁东武术院学习。两年后,因表现出色,陶明喜被特招到北京体育大学进修,这也为他之后入行做武术指导、当演员、拍电影打下了基础。
“为了能让我去上学,村里几乎家家都把存款取出来给我凑路费和学费,5元、10元、20元的凑在一起。”拎着一大袋“零钱”,陶明喜从此踏上了求学之路。“我是吃着永康老乡的‘奶’长大的,一下火车,我便下定决心,将来学有所成,定要回报家乡。”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9年夏天,机缘巧合,陶明喜开始跟随香港电影圈动作明星前辈拍电影,从此“仗剑走天涯”,追逐“武侠梦”。
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陶明喜得到圈内多位前辈的栽培指导,积累了不少拍摄经验和资源。2006年,在前辈的牵线下,他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
随后,陶明喜逐渐展现出在影视创作上的天赋。从动作导演到文戏导演,从执导动作片到拍摄故事片、公益励志电影,他先后执导了《旭日》《勇者无惧》《飞翔的爱》《神马都是浮云》《天下第一镖局》等30余部脍炙人口、精彩纷呈、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作品,成为他转行成功的最佳佐证。
用镜头记录家乡
“贵州的乡村振兴和影视产业发展是可以挂钩的。”自从这个想法在脑海中闪过,陶明喜也有了新目标:打造影视基地,用电影唤醒乡土力量。
学武术、跑龙套、做武指、当导演……在外闯荡多年,家乡始终是陶明喜心头抹不去的牵挂。
崭露头角的陶明喜开始把镜头对准家乡,“突出了黔东南的山水美景,比如下司古镇、荔波小七孔、施秉云台山,对贵州特别是黔东南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我曾自驾到过该地,确实大美!”一网友观看了在贵州取景拍摄的电影《天下第一镖局》后写下影评。
这个年少时为了逐梦而背井离乡的汉子,如今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带回家乡。他说“希望电影能成为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
2022年10月,陶明喜执导的电影《春晖使者》在他家乡的“云上有山”影视基地取景拍摄。
“演员进场的动作跑慢了”“演员表情不到位……”在片场,陶明喜全神贯注地盯着监视器观察拍摄场景,如发现演员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台词不到位,他都会叫停重来一遍,力求拍摄到最佳画面。
在此之前,陶明喜已在“云上有山”完成了《天下第一镖局2长风厉》及《一生交给党》的拍摄。
谈及他在黄平县浪洞镇永康村修建的“云上有山”影视基地,陶明喜脱口而出:“在贵州拍戏踏实!”
“拍电影需要大量群演,当地村民就是最好的资源。”陶明喜说,“他们参与电影拍摄,按时领取工资,既能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事实上,参与电影拍摄让村民们精神焕发,我觉得这才是文化帮扶的意义所在。”
目前,全村已有80%的人参与到电影拍摄和幕后工作中。陶明喜认为,从长远来看,影视产业的发展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价值。
在陶明喜眼中,贵州处处是风景。陶明喜把自己比作一粒种子,是家乡这片土地养育了他。如今,他正努力用光影讲好故事,用行动回馈家乡。
“贵州山美水美,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是影视创作的富矿。”在陶明喜的镜头下,黔山秀水、贵人贵事通过电影这一世界语言,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带来了诸多机遇。
用行动反哺故土
走进位于黄平县浪洞镇永康村的云雾山,山高壑深,云雾缭绕。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石头墙、木柱子、青瓦房,一座仿古山寨映入眼帘,旌旗猎猎的城楼,木质亭台上悬挂牌匾一幅,上书“云上有山”。
返乡建设“云上有山”影视基地是陶明喜的乡土情怀。
2017年,在黄平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陶明喜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回乡创建了占地3000亩,集生态农业、养生度假、农耕拓展、影视拍摄(体验)研学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云上有山”影视基地。
“在大城市打拼,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为何还要回来?”“在山区投资风险大,你有把握吗?”面对诸多疑问,带“电影”回家的陶明喜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默默用行动来印证。
“乡村振兴一定要做到‘一村一品’,永康的地形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但却为发展影视产业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说起家乡,陶明喜立即双眼放光。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他坚持不用外地施工队,而是聘请家乡的父老乡亲参与建设。“有的地方砌得歪歪斜斜,不是很标准,但我觉得这正是‘云上有山’的魅力所在,这代表了一种乡土文化。”
“仅靠影视基地接戏来发展还是太单一了。”2018年,初建的影视基地接不到太多戏,“造血”功能不足以支撑家乡发展。于是,陶明喜又盯上了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永康村森林植被好,海拔高,地处黄金纬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陶明喜从浙江引进珍稀茶树品种黄金茶幼苗50万株,建成300亩仿野生种植示范茶园。一到采摘季节,前来务工的村民络绎不绝。“工钱现开现结,干活麻溜的一天能收入200至300元,每年要发出100余万元的工资。”
“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如今,依托‘云上有山’,全镇正大力探索‘影视+农文旅’发展模式,人气越来越旺,发展底气越来越足。”浪洞镇党委书记罗世成介绍。
根在大山,陶明喜明白大山需要什么。
作为黔东南州政协委员,他在积极宣介家乡、助农增收之余,还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影视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军训、农耕劳作、电影拍摄、丛林探险”等活动中沉浸式体验电影工业的魅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云雾山上,农文旅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在家乡永康村,陶盟喜凭借一腔热血和不懈努力,用实践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生态好、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激活了乡村发展动力,使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我是从大山走出去的孩子,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养育我的‘母亲’,乡亲们为我凑了一麻袋钱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这片美丽的土地不仅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同时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地方。”陶明喜说,将来他所执导的电影都会优先选择在“云上有山”拍摄,而且还要把这个招牌在圈内做大做强。“如果有一分可能,我会付出十分努力来反哺家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