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东) 初夏时节,走进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千亩稻油轮作基地,农机手开着“铁牛”来回穿梭,广袤的田野上,机械轰鸣声不断,处处呈现助农抢收油菜的忙碌景象。
“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人工收割,一亩油菜三四个人要收半天,现在用机器收割只需半个小时,确实方便很多,秸秆直接还田做肥料,省时又省力……”磨寨村村民杨品尤说。
眼前的这片坝区,是思旸镇去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建设标准,改造的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产量高。
近年来,思旸镇大力修建基础设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机子收割每天最多是三十七八亩,最低的时候也有二十一二亩,相当于60个人工作量,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磨寨村富康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啟志介绍道。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表明,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加速了土地有序高效流转,提升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等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效整合了土地,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今后我们要耕作好、管理好我们的农田,丰收更有底气。”磨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启磊说。
据悉,思旸镇投入磨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120万元,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整治1300亩,沟渠11.2千米,机耕道6千米,受益农户383户1603人。下一步,思旸镇将以磨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试点,进一步提升辖区耕地等级,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让“粮田”变“良田”,切实提升农业效益。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