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潘艳芬) 日前,在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四登灵芝种植基地里,交汪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忙着对此前种植的灵芝开展试水浇灌、掀膜通风。
“在这里,一个生产大棚就能种下灵芝1000余棒,相当于交汪村的几个山旮旯,高效作业极大方便!”走在26米长的宽敞大棚里,交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驰步履格外轻快。
交汪村是方召镇实施百万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村,灵芝种植是该村今年的重点产业之一,但受地势受限,平坦且能连片种植的土地较少,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产生大的经济效应。如何在现有资源下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蹚出一条持续增收的好路子,成为交汪村发展产业必须迈过的关卡。
有了增收的“好种子”,还得有能让它们生根发芽的“好土壤”。为此,交汪村和齐福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单位在镇辖区内开展多次实地考察,了解到巫梭村地势适合成片种植,而且有暂时闲置的生产大棚,两个村决定“借地”生产。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巫梭村最终同意流转土地23亩,出租生产大棚25个,两个村向巫梭村支付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
“先天优势不足,只有突破地域限制,才能有出路。”交汪村党支部书记邰正贵说。前些年,交汪村是方召镇首次尝试“飞地产业”的村庄,通过到县城地势较好的村子“借土地、借人力、借技术”建设薇菜生产基地,迅速在全县打响了异地产业发展模式,也促进了村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收。
今年4月,在贵州旅投集团帮扶单位的专项帮扶资金支持下,交汪村和齐福村以“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起异地灵芝产业,党支部示范领办种植,带动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今年有了好土地生产,大家干劲很足,刚种下的2.7万棒灵芝正式进入管理期,为冲刺百万村级集体经济蓄力。”一座座黑膜盖起的大棚奋力吸收光热,一个个灵芝菌棒在棚里享受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交汪村党支部书记邰正贵眼里满是期待和喜悦。
近年来,方召镇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探索“异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各村以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等方式联村抱团发展,积极盘活现有闲置资源,不断推进各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集体共赢,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均衡发展。截至目前,交汪、齐福两村共种植灵芝3.2万余棒,现有灵芝种植大棚25座,总产量预计近1万公斤,纯利润达10万元以上,今年8月底将迎来第一季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