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24日

岑巩县“五抓五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本报讯(通讯员 陈明军) 近年来,岑巩县以4个易搬安置区18513名搬迁群众为主体,聚焦就业扶持、教育培训、文化活动、一老一小、社会保障等内容,全面深化安置区“五个体系”建设,通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事接着一事办,实现年年有变化,事事有着落、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稳步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全县4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打造成群众富裕富足、小区宜居宜业、社区和谐稳定的示范小区。

抓党建促引领。坚持以党的组织领导统领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社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党组领导、党员共管、服务联动”为目标,结合社区建设全盘抓基层党建落实,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和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共建,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

抓保障促提升。严格按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在现有的“一厅八室一站两场所”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类政策资金,围绕教育、医疗、精神文化、民政兜底等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短板弱项进行重点加强,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衡化,做好各类低保接续转移工作,强化易地搬迁安置区保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抓就业促增收。按照“联园区、接产业、促就业”总体思路,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结合安置区周边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精准做好劳动力就业信息动态管理、精准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精准配置产业促进就业、精准做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精准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社区全员劳动力稳岗就业、促进搬迁家庭增收致富。

抓文化促融合。坚持以文化服务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会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创建,不断强化安置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着力推动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进社区,抓好移民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加快移民融入城市生活。持续做好安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利用传统节日等重要时节,广泛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风貌。

抓治理促和谐。以“社区同心共建,幸福和谐共享”为工作目标,以“两建四化”项目建设为抓手,确立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有机联动的制度机制,推动“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转变,整合资源,厘清社区治理参与各方权责清单,完善居民公约,建立健全居民议事厅、联席会议等居民议事协商制度,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充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探索推出“618”“1+2+N”“1+1”等社区治理模式,持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提升治理效能。

--> 2023-05-24 1 1 黔东南日报 c217550.html 1 岑巩县“五抓五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