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25日

让油茶树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树”

—— 记全州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提名者袁昌选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讨了媳妇又盖楼……”人们流传的这句顺口溜,也是天柱县多数农民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致富的真实写照。但对于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而言,油茶栽培却是他坚持扎根基层二十多年在做的研究。他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依托科技创新,使油茶树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树”。

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的袁昌选,饱尝农村贫困的艰辛,穷则思变的思想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1993年,袁昌选从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林学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

天柱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特色林业产业以油茶为主。2001年,袁昌选正式与油茶结缘,承担了油茶引种园与大树嫁接改良试验项目,从此不弃不舍投身油茶基础研发。20多年来,他率领团队坐班车、租客船,翻山越岭穿梭在全县18万亩老油茶林中……

“记得2003年,全县老油茶林多点观测结果亩产油不足5公斤,当时售价每公斤才20块钱,亩产值100块钱左右。面对全县18万余亩油茶低产林,那时候真的有些迷惘,该怎么拯救老油茶林?”袁昌选说,由于老油茶林产量低、茶油价格低,当地群众种植与管护的积极性不高,油茶产业被百姓当作“漏水财”来捡,但自己没有放弃研究,而是开始良种选育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是实现油茶产业高效发展的关键。袁昌选通过调查发现,品种不良是导致实生老油茶林低产的主要原因,要让油茶能够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仅靠常规管理、自然产出还不行,这样只会造成大片油茶林自然衰败,于是他确定以良种为突破的基础研究定位,就这样,自己走上了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研究之路。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09年,袁昌选主持选育的“白市4号”等3个油茶无性系通过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填补了当时贵州长期以来无地方油茶良种的空白。2013年,与贵州省林科院合作在瓮洞梭坪建成油茶种质收集圃120亩,入圃优良种质273份,在全省率先建成180亩油茶采穗圃,近年完成106亩高级采穗圃升级建设,油茶穗条产量突破2.0万公斤,达到年培育800万株良种嫁接苗供穗能力。油茶良种迅速支撑了锦屏、岑巩、玉屏、江口、松桃、册亨、望谟等州内外油茶重点县产业发展,为助推全省油茶产业基地面积从原来的100万亩增长到2022年的343.8万亩、规模居全国第5位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己会,不算会,得让想发展油茶产业的人懂得技术这个活儿,这就需要不断培养人才,而我就是尽全力去做好全域服务。”据袁昌选介绍,他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油茶标准化种植技术,先后培养了近500名嫁接能手、3000名农村技术人才。

不仅如此,袁昌选主持和协作完成“油茶标准化栽培与矮化控冠技术研究”“全国油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国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等课题10余项,领衔完成生产项目20余项。协作制定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等6项贵州省油茶地方标准。自主创新成果“一种油茶矮化多分枝苗木的培育方法”获授权技术发明专利。与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合作的“油茶拉枝扩冠早实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林业科研项目,实现5年生油茶林亩产油28kg、7年生林亩产油突破40公斤的国内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入选国家林业局“十二五”林业科技成果库,并在全省油茶产区广泛推广应用。

如今,油茶产业已成为支撑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天柱县也成为“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全县油茶林面积从18万亩发展到39万亩,油茶籽产量从3600吨提高到1.28万吨,产值从3600万元提高到近4.0亿元。油茶产业覆盖4.59万户,带动2.16万人通过产业和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5460元。

突出的工作业绩,让袁昌选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先进工作者” “黔东南突出贡献人才奖”等荣誉称号,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我现在的成绩都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来源于基层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会继续把油茶事业干到底,筛选出更高产的油茶品种,培养出更多的油茶人才,为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量。”袁昌选表示,作为基层林业科技人员,自己仍将继续扎根基层,下步将重点在茶壳变废为宝还山利用、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控、油茶良种组合评价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 2023-05-25 —— 记全州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提名者袁昌选 1 1 黔东南日报 c217627.html 1 让油茶树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