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雪霓) 近年来,雷山县围绕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心,积极探索“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切实打通特殊人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安置社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展现社区服务新业态。
打造一支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推行“红色代办”服务,结合“楼管委+N”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党建带团建、党员先锋的模范,成立志愿服务队,多形式常态化开展“点单式”服务,进一步发挥“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导向作用,进一步为辖区特殊人群及有需要的搬迁群众做好服务,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暖心秘书”,解决群众之需,提高群众满意度。
组织一堂授课提升“技能”水平。雷山县结合残疾人就业倾向及选择,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车间实践的方式,提升综合能力,增强信心,让易地搬迁残疾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和经济增收。截至目前,雷山县结合实际,有组织地开展苗绣、藤编、水性笔组装、茶叶采摘等技能培训4期,受益易地搬迁残疾人200余名。
推创一所场地打造“民生”品牌。结合搬迁安置点实际和残疾人群体特点,探索启动了“阳光助残·同心圆梦”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和引导社区广大残疾人群众建立了“雷山县残疾人服务协会”,通过协会运作,不断引入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业帮扶、关怀关爱、文化娱乐、权利保障等服务措施,实现残疾人就近接受公共配套服务,贴心解决易搬点残疾人群众的需求,着力解决好易搬点残疾人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探索一个平台助力“增收”保障。通过安置社区合作社实地考察,结合安置社区特殊人群实际,通过引资入驻,采取“合作社+商会扶持”的模式,打造适合居家就业的产业,成立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通过以工代训的模式,已稳定吸纳23名能独立到车间坐班残疾人工作,还吸纳了30名不便外出的残疾人开展居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