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30日

让党委放心 让人民满意

—— 记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雷山县委组织部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5月23日,在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雷山县委组织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雷山县委组织部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第一要务的真实写照,是对“一切为了人民”最好的诠释。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追求点,筑牢思想根基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针对雷山县部分少数民族老年群众不懂普通话的实际现状,雷山县委组织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同声传译”的形式,第一时间把大会精神传达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听了党员同志的苗语讲解,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好。党始终情系人民、关心人民,我们要将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雷山县西江村老党员蒋正富说。

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雷山县委组织部组建166个“苗汉”“水汉”等双语宣讲队,采取“同声传译”“乡音课堂”、板凳会、院坝会等方式,用少数民族语言传递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走深走实。

政治建设是党建的“灵魂”和“根基”。雷山县委组织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必修课”。依托县委党校、县乡村振兴学校等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2427人次,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持续提升,政治觉悟逐步提高,党性意识更加坚定。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抓党建聚合力

让人民满意,根本在于践行宗旨、竭诚为民。

近年来,雷山县委组织部以人民满意为追求,抓实基层组织建设,通过系统化部署、精准化实施、规范化落实,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275人,其中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637人、村(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870人、交叉任职232人、“一肩挑”164人。与上届相比,整体结构呈现“形势总体平稳、平均年龄下降、女性村干人数增多、文化程度稳步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一稳一降一多两升”特点。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在全县创新推行定点、定员、定项、定时、定标“红色代办”服务,从群众最急、最难、最愁、最盼的事干起。自“红色代办”推行后,723名党员为群众无偿代办事务3160余件,解决困难问题764个,有效破解农村群众办事不便、办事难等问题。

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工作上,通过多方联抓、资源联用、产业联兴的“三联”模式,推动全县15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在全州率先建成“司机之家”,通过党建引领建成生态家教研学旅行中心、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为搬迁群众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需求为落脚点,聚人才促发展

人才是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为了让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雷山县委组织部坚持不懈出政策、聚人才、促发展,全力抓好各类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着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雷山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来。

实施“组团式”帮扶和“银龄计划”,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引进2名党政干部和1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雷山县挂职帮扶。探索“政校合作”模式,与省内外高校开展人才资源合作,共建法治人才培育基地和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优质人才“输送链”。

聚焦全县“四化”建设需要,将1797名乡土人才和177名雷山县在外乡贤人士纳入数据库动态管理。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择优遴选推荐100名拔尖乡土人才,培育“三名工程”名人才77名。

积极引导、支持专家教授深入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扎实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深入各村寨开展技术培训1295人次,推广新技术62项,推广新品种49个,培养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102名。

“人民满意”是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奋斗目标。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我们将以此次表彰为契机,勤学实干,感恩奋进,坚持做对党忠诚的表率、做为民造福的表率、做担当实干的表率、做廉洁奉公的表率,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雷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梁大斌表示。

--> 2023-05-30 —— 记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雷山县委组织部 1 1 黔东南日报 c217964.html 1 让党委放心 让人民满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