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华甫
听说在麻江县宣威镇仫佬族人聚居的瓮袍村有一个“皇帝洞”,我半信半疑。于是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的一个周末,我驱车前往瓮袍村探寻。
那天我从隆昌出发,南下龙山,穿过河坝,驱车穿行在畲乡瑶寨的崇山峻岭之间,一路莺歌燕语,春色撩人,不知不觉间,已进入瓮袍仫佬村地界。
瓮袍村位于麻江县南部,宣威镇西北,距镇政府12公理,距麻江县城约40公里。瓮袍村是由原来的瓮袍村和安鹅村合并而成,现辖8个村民小组,有大寨、中寨、小寨、半坡寨、杨梅坡、鹅定、丫口寨、对门河、田坝、龙塘脚、黄土寨、骂略、多松、高坡、马鞍寨、老望坡、坳颈等23个自然寨,全村总人口2581人,共598户,有文、吴、罗、李等姓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瓮袍村长约5公里,宽约4公里,全村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7亩,其中田937亩,土1000亩。瓮袍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是离麻江县最远、面积最宽的村寨之一。
走进瓮袍村寨门,映入眼帘的是春风吹绿的两面高山,人们夹溪而居。高山脚下是古树掩映的仫佬族村寨,一条清澈的溪水缓缓地从寨前田坝流过。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不时迎面驶来一辆辆小轿车和各种农用车,热情好客的仫佬族人不时笑着和我打招呼……
走到瓮袍村,过了村委会对门的悬崖峭壁下,我在瓮袍大寨前停了下来,到寨前的小卖部找一个老人聊聊天,顺便问问“皇帝洞”在何处。碰巧的是,守小卖部的老人是村里的前任老支书。老人虽然70多岁了,但精神矍铄。我说明来意后,老人不仅热心的给我介绍了“皇帝洞”,还给我介绍了村里的茶树王、古营、倒鳞树、链子掉岩、七样树、鬼洞边等景致。说着,老人走出小店来,指着对门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树给我说:“那就是倒鳞树!”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见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顽强地生长着一棵直径大约60厘米,高达10多米的树木,树干挺拔,树皮如鳞,倒转朝上,人们就称之为倒鳞树,的确也是村里的奇观。
我来到瓮袍村委会,从村委会的宣传资料显示,瓮袍村历史悠久,元世祖二十八年(1291年)设瓮袍蛮夷长官司,隶属新添葛蛮夷安抚司,明朝置瓮袍哨。瓮袍地名原称“稳包”,为仫佬族语言音译地名,其意“稳”即水,“包”即井,即水井之意。瓮袍大寨后面岩脚下,确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为“凉水井”。我前往大寨后面井边看,去冬今春甚干旱,很多水井已干枯,但此井还有水流出。
至于“稳包”地名演变为“瓮袍”,则与“皇帝洞”的传说有关。于是,在热心人的指点下,我自东向西穿过了瓮袍村境,急不可待地去探寻“皇帝洞”。
“皇帝洞”就在该村的西边,杨梅坡脚下,县道蒲(席塘)贤(昌)公路旁边不远处。我在蒲贤公路“皇帝”洞桥头停好车,向对面望去,只见山脚下有一溶洞,形似鱼嘴,上面还有一小溶洞,恰如鱼眼。我来到洞口,只见洞口高约9米,宽约11米,当地人在洞口立了牌子,介绍此洞洞名的由来。相传在五六百年前,朝廷发生了惊天政变,皇帝被迫带着数名卫士和宠妃仓皇出逃,来到“稳包”这个地方避难。他们先是在村里的一所破庙居住,后来移居到此洞。为讨宠妃的欢心,皇帝仍安排下人想办法烧水给妃子洗澡。下人们千方百计找来一口大瓮做浴缸,皇帝脱下龙袍遮挡。有一天,皇帝正和妃子嬉戏,刚好路过的老农听到嬉戏声,好奇的老农壮着胆子进去一看究竟,被皇帝的侍卫乱刀砍死。老农的家人发现老农的尸体时,这伙人早已逃之夭夭,现场只留下大瓮和一件龙袍。这一蹊跷的命案很快惊动了官府,人们纷纷猜测,这起命案与“瓮”和“袍”有关,久而久之,人们把此地的原名“稳包”说成了“瓮袍”。后来经官府派人鉴定,确认此袍乃皇宫之物,居住在洞里的这伙人当中可能有一个是皇帝。从此,这个洞就被人们称为“皇帝洞”。
我从洞口的一个侧洞进去,大约10多米,就是一个大厅,可容纳几十人。再往深处,洞中有暗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石幔等,景观奇特。据介绍,洞深约有1500米,我只在大厅和洞口转转,惊起洞内的蝙蝠在四处乱飞,我不敢进去。
从“皇帝洞”出来,我又到瓮袍村的小寨参观了该村的茶花王。此茶树高6.2米,树冠约36.8平方米,最粗树干直径56厘米,分为两支。此茶树相传为明朝瓮袍哨哨兵所种,至今有400多年。每年腊月至次年三月开花,花红重瓣多蕊。该茶树为贵州目前发现的最大茶花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乡村振兴政策鼓点声声、催人奋进的今天,勤劳的瓮袍仫佬族人正利用当地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目标,全村除了继续实施好已形成的300多亩稻田养鱼项目外,还利用这里的绿水青山资源,争取在杨梅坡下、“皇帝洞”边,建冷水鱼特色养殖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边远偏僻的瓮袍村将会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