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首次提出,到写入党章,再到列入报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同。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如何凝聚力量,携手共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最有力的抓手。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增进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个人,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把准角色定位,发挥人生价值的最大效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就是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角色”。
一是当好学习上的先行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来的。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精准的定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作为理论创新,它的核心要义就是“四个与共”,四个与共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字数不多,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深刻领会好。在学习上要做到领先一步,要当好学习上的先行者,要做到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领导带头学、融会贯通学,把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前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
二是当好工作上的推动者。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推动,在推动中工作。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文明的最大标志就是民族融合、聚为一体。要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进一步弘扬“民族融合、聚为一体”的精神,就是要把个人融入组织,组织融入社会,把组织、个人和社会的最大能量发挥出来,达到“一体化”,实现“一盘棋”。组织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个人主动参与、积极推动,社会全面统筹、有序开展。从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来看,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当然也存在重视程度不一,工作成效不一的情况。多民族聚居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于组织、个人和社会,都希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是自治州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业务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成绩斐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的创建中不求“高大上”,着力“特小精”,以“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为抓手,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旅游”,彰显了民族自治州的特色与亮点,营造出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铸就了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样板。2022年7月7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赵勇到黔东南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凯里学院调研。他指出,凯里学院正面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机遇。强调:学校要着力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和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来构筑和建设民族学科,力争把中华民族学打造成一级学科。要打造中华民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从教材入手,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来加以打造、整合民族学教材。所以,作为高校的一名中层领导干部一定要当好工作上的推动者。
三是当好文化上的传播者。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根、文化魂。文化需要传播,传播需要手段。文化课堂、学术报告、讲座论坛、音乐歌唱、口传心授、文化活动等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式。“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歌曲就是文化传播中“音乐歌唱”的典型形式,唱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声。日前,网络平台最为火红的一首歌曲《早安隆回》,就唱出了对湖南隆回的向往,彰显了文化传播的无穷魅力。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身作则,讲好每一堂课,把中华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一张张珍贵照片,一幅幅温馨画面传递给学生,当好文化上的传播者。
四是当好理论上的研究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是每一位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推动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了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明确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明确要求各地统战、宣传、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要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成果发表等方面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支持。《意见》的出台为开展好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已成为最热门的主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是选择退出还是勇于挑战,很考验人。笔者认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或许我们因所工作学习的区域有很多的局限性,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无法研究出大成果,但做都不去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所以,我们要用“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精神去激励自己,要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信念去开展研究,相信一定有研究成果,用学术成果表达自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份认识、一份行动、一份贡献。
五是当好行动上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翻开我国的历史书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遭受最严重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面对危难,“国共”联合起来,共同抗敌,经过八年的浴血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民族团结的胜利,这是民族共同体的荣光!正所谓:“危难之中显真情”,这种历史赋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浸润在各民族血脉中,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精神状态和共同价值追求。当下,我们正处于历史的交汇期,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还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为此,我们每一个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决心,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小小石榴籽,粒粒见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不我待、人人有责。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