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05月31日

屯堡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探讨

—— 以锦屏县亮江流域为例

□ 吴庆云 舒秀梅 何清静

当前,省、州宣传部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构筑贵州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新高地,深入挖掘我省具有代表性的屯堡文化资源,从国家战略层面彰显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屯堡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保护屯堡传统村落,就是要保护好当地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文化教育、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房屋、道路、建筑等。笔者以亮江流域为例,谈点认识。

一、屯堡后裔思想的开放性促进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从亮江流域的敦寨、龙池、新化和清水江沿岸的茅坪阳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可证明当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区域内史前即有人类生息。战国时代,清水江及其支流亮江均已有官船上下来往。三国时期,诸葛武侯南征此地,设立亮寨长官司;唐天宝年间,朝廷在亮寨设羁縻亮州;北宋大观时期,在今铜鼓嫩寨胡尔设羁縻隆州;元代先后在县境内设八万亮寨军民长官司和胡尔、亮寨、新化、欧阳四个长官司;明初又增设龙里和中林彦洞长官司。明廷为加强对湘西和黔东地区的统治,设铜鼓卫和新化、隆里千户所,驻军屯垦。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在此处扎营屯兵,亮司即因之得名。当时,诸葛亮征服安定了南面后方战事之后,主要战事是面对北方曹操强大的军事力量,无暇顾及对征服了的后方的巩固,只留少量军事力量参与当地军事管理和发展生产。虽然亮寨全是屯军后裔,但当时驻扎在此的人数不多。军队将领及士兵们遵循蜀国诸葛亮军师靖边感化南蛮发展生产稳定后方的要求,对周边山民不再是以武力而是以文化管理为主,倡导屯堡军士与被征服的苗民要和睦相处渗透融合,对南蛮地区采取的政策不是以镇压而是以感化为主,以致在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蜀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同化现象使得亮江流域屯堡村寨不完全传承蜀国的军事屯堡形态,而是形成具有开放融合特点的一个军事屯堡。亮江流域其他古屯堡后裔均具开放性,使得军事屯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繁衍演变为苗寨,屯军汉族并没有把苗族汉化,反而使汉军苗化。

笔者发现,屯堡人是汉苗融合小范围苗化后的苗族,其后裔在强大的汉文化影响下又被汉化。汉军苗化是诸葛屯军后所致,而苗民汉化却应该是明清尤其清以后的事。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贵州封疆大吏于淮上疏朝廷,谏议“请开上进之途,将土司族人等并选苗民之俊秀者,使之入学肄业,一体科举,一体廪贡”,让“苗民渐变为汉,苗俗渐化为淳,边末遐荒之地尽变中原文明之邦”。次年(1705年)朝廷议准“贵州苗民照湖广例,即以民籍应试”,“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其族属人等,苗民子弟愿入学者,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朝廷此令一开,各地屯堡村寨纷纷办学,境内苗民接受汉文化教育,于是语言、服饰、习俗逐步汉化,甚至连民族都改成了汉族。

二、亮江流域屯堡村寨文化特质

(一)亮江流域屯堡文化分布呈现“群岛现象”而不是“孤岛现象”。单就民族地区屯堡文化现象而言,往大处说,涵盖了湘西、桂北、黔东南等一大片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处说,就黔东南这片区域包括下司、施洞、雷山、旧州、古州、思州等地,汉文化分布也是“群岛现象”。因为民族文化和迁徙传承的汉文化互嵌交错分布。因而,整个区域的汉文化不是孤岛现象而是群岛现象。单就隆里所城而言,也不是汉文化孤岛,而是从黎平的八舟、熬市,锦屏的新化、龙池、敦寨、亮司等片区的汉文化岛屿向少数民族地区延伸的“半岛”或“走廊”现象。

(二)亮江流域屯堡传承下来的汉文化现象有些在原迁出地已不复存在,无法考究,而在屯堡地却还比较完好地保存。比如,有“活化石”之称的偷砍梁木、木叶抓阄、追山打猎见者有份、七月半熏香等习俗。

(三)文化融合的反复性和复杂性。汉文化进入该区域后,被少数民族文化同化,同化后的民族文化又被强大的汉文化侵蚀同化。这样多次反复的融合,使得该区域的文化现象复杂且多元。亮江流域大部分虽然属于少数民族,但其文化主体与核心仍然是汉文化。

(四)军屯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较好或高度融合的,其社会和谐、生产安定、经济发展迅速。

三、亮江流域的发展条件

(一)经济地理条件

亮江流域属亚热带季凤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冷热适度。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坝子为主,地势开阔,新化寨、新化司、欧阳、映寨田坝等地海拔平均约400—380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主要有水稻土,黄壤,黄沙壤,潮沙壤,适宜水稻种植,林木等多种植物生长茂盛。丰富的水热地形土壤条件,这一带物产十分丰富。

亮江流域的新化乡、敦寨镇、铜鼓镇是黔东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瓜果蔬菜之乡”和“油湖”。近年,县政府和镇政府大力发展林果业,现在又是闻名省内外的瓜果基地,其中,龙池万亩果场2010年被列为全国柑橘标准园创建示范基地,连片经营面积10000多亩,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绿色灭虫防控。主要生产椪柑和金秋梨。该果场的椪柑囊瓣细脆、酸甜适度,是典型的绿色生态果品,倍受客商和消费者青睐,俏销省内外,以及东南亚地区。

(二)交通运输条件

现在,流域内的交通更是四通八达,主要有锦屏县至榕江县的202省道以及各乡镇公路。途径锦屏、敦寨、新化的三黎高速公路是沪昆高速和厦蓉高速的连接线,三黎高速及贵广高铁的建成通车,为锦屏县及亮江流域融入“黎从榕”、“泛珠三角”,链接“长三角”、“北部湾”区域提供有力的支撑。2016年,敦寨至新化、新化至隆里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直线20公里的锦屏县城至敦寨工业园区的市政干道也正在实施阶段。流域内交通条件包括黎平机场的建设等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为推动古屯堡区域的经济、旅游等发展,以及与发达地区各经济文化要素的流动提供强力的保障。

(三)传统村落的发展变化

屯堡村寨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以农业经济为主。近年来,政府的引导和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亮江流域各乡镇农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耕地多种经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很快解决了温饱,走向富裕。屯堡人后裔,科学种田、科学种瓜果蔬菜、机械插秧和收割越来越普及,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遍地开花,产业链向市场延伸意识逐渐形成;网上购物网上卖农产品渐渐进入农户家庭;集市贸易繁荣,物资供应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村村通了公路,寨寨街道平整硬化,砖房林立,户户正常用电。广大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大大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农村经济比改革开放前翻了2-3倍,90%的农户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住房自有率99.8%,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各种家用电器、影视设备、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基本普及,摩托车、小轿车、数码相机、摄像机逐步进入农民家庭,鸡鸭鱼肉蛋是家常餐肴,糖果瓜子是伴嘴食品,生活方式开始向服务型、享受型升级,信贷消费、刷卡消费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旅游热悄然兴起。亮江流域屯堡村民真正走上了富裕道路,逐步迈向小康生活。

四、屯堡文化传承的现状

屯堡文化是与其他族群传统文化一样,处大时代复杂而多变的文化环境之中。随着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及物质产品作为载体迅猛地冲击,屯堡文化受到的冲击更是异常的广泛和深入。

(一)屯堡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日益受到冲击

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是屯堡文化能够在代际传承中保持其完整性、稳定性和延续性并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不断再生的客观条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商品经济的冲击波对亮江流域屯堡文化的影响非常巨大,其相对封闭性被逐渐打破。其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视野日趋开阔,屯堡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尤其具有徽派特点的窨子屋正被林立的农家别墅所替代。

(二)一些独具屯堡特色的文化符号正逐渐消亡

亮江流域屯堡文化历经至少600年的沧桑而传承至今,昔日的许多代表屯堡文化的文化符号正在迅速消亡,其中消失得最快的莫过于屯堡人的服饰和语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也正在从许多方面刺激和诱惑着屯堡社区的人群,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的各种现代服饰和日用品也不断地冲击着屯堡人。语言,是一门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随着现代化的猛烈推进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交往的扩大使得亮江流域屯堡方言已经不能坚守,屯堡方言逐渐在消亡。一个族群及其文化的消亡最初也是从语言和服饰开始的。因此一旦服饰和语言消失,也就意味着这种族群文化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虽然亮江流域屯堡服饰和语言尚未完全消失,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大潮的进一步冲击,屯堡服饰的语言的消亡速度必然会加速,探索和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三)屯堡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日渐式微

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亮江流域屯堡多数年轻人对屯堡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传统文化的传承正不断减退。意味着亮江流域屯堡文化中的精髓也会随之流失,更由此而导致屯堡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不断减退。

屯堡传统文化的不复存在,将加速传统村落的退化与消失。

五、亮江流域屯堡传统村落保护的几点思考

保护屯堡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传统村落。我们在保护屯堡文化时,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将保护利用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其着重点在于保护古村落的精、气、神和历史文脉包括语言服饰等不同于单体的保护。

(一)完善屯堡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屯堡文化村落保护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保护屯堡文化村落的有效手段。出台本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细则,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本行政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监督规划实施和建设项目的落实,规范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秩序,完善活态传承机制。

(二)加大屯堡文化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屯堡村落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村落中的古窨子古寺庙古碑古墓古井古桥梁古牌坊古驿道以及屯堡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是设立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规定,文物、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所需的经费应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除设立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外,可在保护屯堡古建筑或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项目经费,用于屯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是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多元化融资。广泛动员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捐资捐赠,给予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三)提高屯堡群众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意识

政府官员要做好屯堡居民的思想工作,向村民们说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屯堡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法估量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屯堡文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屯堡人公众对屯堡文化的保护意识。

(四)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制订屯堡文化保护方面的乡规民约,引导是事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所以,需要政府官员强化引领,向群众阐明保护对象,使屯堡文化保护变成居民们的自觉保护行为。

(作者单位:吴庆云,凯里市自然资源局;舒秀梅,施秉县双井镇中心校;何清静,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

--> 2023-05-31 —— 以锦屏县亮江流域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18079.html 1 屯堡文化传统村落保护探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