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育森 龙思全) 初夏悄至,我州各地的精品水果陆续上市,果农们坐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绿色增收,享受着“甜蜜”收入。
在丹寨县扬武镇红星村,2000多亩(1亩=0.0667公顷)的蓝莓已陆续成熟,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蓝莓。每年,该村的蓝莓基地在采摘和管护等环节,能够为1500余人提供务工机会。
“每天的劳务费是100块左右,我们村的劳动力不够,还要到外村找人来务工,这对我们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产业。”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英说。
据了解,丹寨县采取“反租倒包”的经营模式,即先由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好蓝莓后,再由村民进行承包管护和销售,极大地激发了果农的内生动力。今年,丹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13150亩,挂果面积达10000亩,预计产果量1300吨,产值2000多万元。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丹寨县成立后,致力于蓝莓系列产品研发,并在推广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方面,与当地共同把“小浆果”做出了“大文章”。
据贵州锦润农文旅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典方介绍,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每年收购丹寨的蓝莓1000余吨,实现经济收益1600万元左右,带动全县就业1万余个岗位。下一步,公司将针对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对产量的需求,合理有计划地进行扩面种植,尽可能满足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对蓝莓原料的供应需求。
时下,岑巩县龙田镇的露天西瓜已陆续开花结果,工人们正在剪枝疏果。据了解,这片西瓜地原是一片荒山荒土,但海拔较高、光照充足,特有的沙质土壤等有利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西瓜种植。今年,何树龙和刘洪成一起,将闲置的荒土重新开垦出来,因地制宜种植了120亩生态西瓜。
“这西瓜基地自然条件好,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和口感,我们请人工来生态管护,用油枯作肥料,这样种出来的西瓜口感好,就不愁销路。”西瓜种植户何树龙说,目前已雇请了200多人次来基地务工,发出去的劳务费有2万多元。
在榕江县古州镇四方山杨梅基地,颗颗红润硕大的杨梅缀满枝头,每天都有五六十名工人在果园里采摘。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支付劳务费达1万多元,产量预计达到5万斤以上,纯利润可达20多万元。
“主要销往深圳、香港、广西、南京等地,现在不愁销路。”榕江县古州镇四方山杨梅基地负责人罗邵华说。
据了解,榕江县杨梅有18826亩,预计每亩产500公斤到600公斤,产值可达1130万元,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精品水果是我州推进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一,我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改造提升低产劣质老化果园85万亩。全州精品水果累计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果熟期相连,四季飘香,“水果自由”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水果经济”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