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晓金
一栋极具侗族特色的木楼,变成了穿针走线的绣楼。
一群擅长纺纱织布的妇女,变成了心灵手巧的绣娘。
在这栋绣楼里,一楼摆放着织布机、绣花机、染缸、打边车、高车、缝纫机、样衣、样包、样鞋等制作侗绣的用物。二楼的展厅陈列着做工精细的侗绣作品,这里就是锦屏县彦洞乡黄门村的侗绣馆。
侗绣馆是绣娘们日常刺绣和接待周边妇女研习侗绣的场所,也是黄门侗寨最特别、最热闹的地方。
这个侗绣馆的带头人,名字叫做杨代梅。
因为酷爱侗族刺绣,杨代梅多次参加州县组织的刺绣传承及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也曾自费到杭州、上海参观学习。2017年3月,她组织村里的贫困妇女成立了锦屏县棉园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也由一名普通农妇变成了合作社理事长。
杨代梅说:“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我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带领家乡的姊妹们在家门口找到致富门路。”这正是她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走进侗绣馆,便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绣娘们有的在挑棉花,有的在纺线排线,有的在织布,有的在用蓝绽染布,有的在设计刺绣样品,有的在平绣背带……社员们正忙碌地赶绣着各种花样的绣品。
“黄门侗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产品有衣服、绣花鞋、鞋垫、包包、小儿背带、宝宝银帽等等。”
“最开始培训绣娘的时候,没有钱发工资,只能在家煮油茶招待人家,这几年订单多了,大家靠侗绣也能赚钱了,一套侗族服饰甚至可以卖到七八千元,我们开发的耳钉、手工包、高跟鞋等侗绣工艺品,很受香港等许多地方客人欢迎。”
“今年合作社刚开始网上接单,便订单暴涨,接到了300万元的订单,现在已完成绣品半成品20多万件,预计年收入可达50万多元。”
谈到侗族绣品,杨代梅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
黄门村的侗绣馆和刺绣合作社,是侗族刺绣保护、传承、开发的事业平台,更是回报和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为发展侗族刺绣,侗绣楼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免费培训人才,6年来共为黄门村和附近侗寨免费培训1500多名“弟子”,杨代梅也因此被弟子们称为“侗绣西施”。
近年来,侗绣馆按照彦洞乡“党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在绣品研发、品牌提质、市场拓展等方面着力,把侗绣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带动黄门村300多户村民参与刺绣产业,实现就近创业和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有了收益之后,杨代梅始终不忘感恩,她带领绣娘们多次参加爱心义卖活动,给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积极回馈社会。疫情期间,杨代梅还带领企业捐资捐物,甘当志愿者,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如今的黄门侗寨,木楼变绣楼,绣品变商品,农妇变绣娘,成就了一个励志逆袭的故事,她们用勤奋、淳朴和善良,“绣”出精彩人生,“绣”出和美家园。